昨日,委员姚明会后步出大会堂,在人群中非常抢眼。 记者庄小龙、顾展旭 摄
近日,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姚明正在北京参加两会,值得一提的是,姚明撰写的《要想得到尊重,就要变得更强》的文章,也登上了《人民日报》。
以下为姚明文章原文:
到北京开两会之前,我去休斯敦参加了NBA全明星周末活动。当地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欢迎我,包括我的朋友、教练,曾经的队友、对手以及许许多多连名字都叫不出的人,好像我并没有离开。这使我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我了解他们,他们也接受我。
像我这样一个完全没有美国文化背景的人,是如何既保持自己,又融入美国的呢?我的答案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中华文化影响了我,正是中华文化的某些特质,帮助我在国外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沟通、理解与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或者说媒体上时常出现的那个“YAO MING”,也是全球化的产物。没有中国的对外开放,没有NBA的国际化,也不会有我这个外籍状元,以及以后的所有事情。但即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差异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和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我在美国生活的经验,沟通和理解的基础是彼此尊重,要想得到尊重,就要通过自身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强。这种意识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中华文化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内在的超越,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有就是要注重道德和情操的养成。许多美好的品德是不同文化当中共同的东西,我的经验告诉我,在道德素养高的人群中间,文化差异显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在这方面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有一个客观原因是外界的关注和舆论的监督,因为有一个“YAO MING”时常活跃在各种媒体上,我只能把我自己和那个“YAO MING”都尽量做好,这样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意识同样来自中华文化的熏陶,对于道德价值的关切,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早已镌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我的另一条经验是要履行社会责任。当今世界,搞慈善、做公益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同样将敬老爱幼、乐善好施、扶贫帮困等慈善行为视为君子美德。我在美国参与“篮球无疆界”活动,鼓励美国的贫困孩子读书学习;同样,美国的球员也参与“姚基金”举办的慈善篮球赛,支持中国欠发达地区开展校园篮球活动。这说明,慈善公益是东西方共同的语言,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尽力回报社会,就很快能够达成理解和共识。
多元化的世界,必将使得不同的文化走向共存。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融中,日益彰显“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此我们应当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儿时对父母的第一声问候,来自于我们笔下汉字的无限优美,甚至来自于自己舌尖上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妙感受。我相信,只要恪守中国文化当中这些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在实现人生理想、家庭愿景的同时,成就美丽中国梦。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