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段名为《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闫芳老师收徒仪式上推手》的视频窜红,视频中的闫芳展现了太极“神功”,一个推手能把人高马大的拜师者推出两米远。网友纷纷表示被“雷”,感叹中国武术堕落了。实际上中国武术一直被神话包裹着,剥开这层皮就会发现,其实远没传说的厉害。
传统武侠文化的浸淫催化
中国功夫常附会上历史名人及传奇故事,对功夫厉害的想象成为反抗皇权的心理寄托
中国功夫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唐诗多以“侠”、“剑”入诗之作。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逐步摆脱史家的“实录”传统,进入艺术虚构的阶段,虚构与真实的混杂磨合,进一步加深孵化出中国功夫传统,尤其在现代人看来古人都是功夫高手。明清交替之际,一些明朝官兵组成秘密社团潜入民间,以教拳卖药作反清活动的掩护。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信众,就给自己的拳法创设一套建构于阴阳五行之类的体系,再附会上历史名人及传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诸多门派。中国近世武术文化突然蔚为大观,即源于此。
即使在今天,中国武术界仍有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崆峒等不少在武侠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的门派名称,其他拳法器械更是为数众多,著名的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对功夫的想象色彩缤纷,但是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暴力的侵犯和伤害,自己却有能力随心所欲地伤害别人。专制皇权越是深重的地方,越是没有真武术,却越是流行武侠文化,而人们幻想的武术在本质上就是皇权。
李小龙近视500-600度,从医学的角度讲,近视到了这个程度,头部受到重击容易导致视网膜脱落甚至粉碎。
民国时期官方的扶持推广
民国时期武术被称之为国术,设立了中央国术馆,举办全国武术国考,大力推广武术
在民国时代,武术一度被称之为国术。1909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训练人才,此为后来闻名的“精武会”的前身。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设立了中央国术馆,此后将它发展成一套从中央到县级的武术推广体系。国术馆的宗旨是培养师资、推广武术、审编教材。当年10月,国术馆举办了第一场全国武术国考。以打倒对方为胜,规则较为开放。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萧条,国民政府内忧外患,没有闲暇顾及武术的发展,武术就只能自谋出路了。40 年代初,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经长沙、桂林、昆明,1940 年迁到重庆的北碚,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迁到重庆市区,四处迁移,居无定所。而各地武术馆由于经费无着,人心浮动,相继停办,个别的如山东国术馆被改为武术队,参加抗战,只有山西一隅的国术馆得以硕果仅存。
北大校长蔡元培倡导武力恢复国权,提倡武术军事化,从教育层面为武术正名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武术军事化倡导和推动者中充当重要角色。他曾留学德国,对德国“尚武”的民族精神认识颇为深刻。他认为与德国相比,中国更需要武术军事化,因为中国一方面面临日本的步步进逼,国家急切要自卫御侮;另一方面要收复历年来被列强瓜分的土地,都需要依靠武力来解决。他指出:“在我国则强邻交逼,堕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国民党对武术的态度,与对中医的态度颇为相似,一开始当作国粹大力弘扬极力推广,后来理性逐渐占据上风,遂逐渐让其退出官方体制,回归民间生存。武术在台湾,传统的国术实战比赛也是逐渐被现代搏击术的散手(即散打)替代。
神话般的散打明星柳海龙的海外征战,有据可查的只有一例。1999年,成名前的柳海龙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与不入流的拳击手大卫布恩进行过一次较量,因被对手重击,裁判认为柳不能继续比赛而输掉比赛。
制造功夫偶像来美化拔高
要么击败俄罗斯大力士,要么打败日本浪人,要么对抗八国联军,电视连续剧制造了许多功夫偶像
大陆文革结束,进入被称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时代。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放映带来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它的主题歌唱道:“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这也是在内部动乱中耽误了大好时光的中国人的期盼。随后中国大陆的影视界也推出一系列以武林人士抵御外寇的作品,《八卦掌》写的是击败俄罗斯大力士,《武当》里的敌人是日本浪人,《大刀王五》对抗八国联军。
爱国武侠文艺作品的红火不是偶然的,是政府宣传部门理念的一种体现。一方面,这些作品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浓烈的爱国激情和中国人百折不挠终于胜利的光彩结局,有助于在百废待兴的情势下调动人们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塑造的外来敌手形象,以迂回的方式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不少人对政权有抵触和怀疑情绪,此类作品则起到了消解作用。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