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中国,国人被世界视为“东亚病夫”。国家改朝换代后伴随经济发展急于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一度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竞技体育发展采取“举国体制”寻求突破,对于那些金牌获得者的冠军们也是有求必应,奉作神灵一般对待。所以,也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金牌狂热症。
2008年奥运乒乓球冠军王皓回到家乡受到热烈欢迎。
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抢金夺银,为中国报仇雪耻。这种说法很快被人批评,批评者说这只是体育运动,不应该这样说,可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种想法有时会不自觉的从内心冒出来。一旦冒出来,就会觉得特扬眉吐气。
奥运冠军杨文军回到江西丰城老家,受到家乡人民热烈欢迎
所以在中国,特别是一些体育不太发达、冠军不太多的地区,向来特别重视冠军选手,认为“金牌就是大爷”。这也就有了“明星特权”泛滥的观念性原因。
2012年伦敦奥运为中国夺得首金的易思玲家乡庆祝场面
奥运亚军、季军与冠军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也许是0.1秒,也许是0.1环,也许是0.1厘米,也许是0.1公斤,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距离,易思玲在夺得奥运首金后,大大小小的祝贺条幅出现在易思玲家所在的小区,她曾读过的学校……至少有一整队身穿整齐制服的鼓乐队在广场上表演,庆祝易思玲夺金。当晚,由桂阳县委、县政府组织,在桂阳最大的欧阳海广场燃放起了烟花焰火,据说足足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女子400米混合泳铜牌得主李玄旭回国遭遇尴尬的无人接
相比之下,在夺得女子400米混合泳铜牌的湘妹子李玄旭家中就清静多了。只从伦敦抵拿了一枚铜牌的李玄旭回国后更是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她的母亲告诉记者:“就我和她阿姨两个,并无领导等他人接机,我们三个会在北京倒两天时差然后回家,没什么特别安排。”
射击名将杜丽获得奥运冠军后载誉回乡。
与其他行业不同,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在运动生涯结束后,他们很快失去了(作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价值。但在我们的体制中,有些运动员又是“在编”人员,他们退役后国家还要负责给安排工作。而在所安排的工作岗位上,有些运动员又没什么实事可做,导致形成了一批“剩余劳动力”。而一旦成为奥运冠军,凭借自身影响力,大多能在地方体育系统谋到职位,现行惯例大多是副处级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为运动员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榜样。
“赛而优则仕”在当今中国体坛似成惯例。这的确有利于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也间接肯定了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中国也不乏优秀选手顺利走上仕途的例子,比如蔡振华、邓亚萍等等。但不可否认,除了像邓亚萍这种能够在退役后坚持自我学习的个例之外,绝大多数运动员由于长期封闭训练而缺乏“一步当官”所必需的资质。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