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的一次饭局上,一伙人围绕着大姚的女儿,认真讨论了一回“到底像爸爸还是像妈妈”的问题。这两天照片出来,又一伙人惊呼:哇,原来长得像奶奶。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除非出了家或者毁了容,否则半年不见一般不至于陌生,可是对于襁褓中的小娃娃来说,半年足够发生重大变化。譬如上一回见到“姚小莉”照片的时候,就完全没有发现小家伙有两条如此酷似老爸的眉毛,还有一个如此酷似奶奶的脸盘。所以那时候我们的结论是:太小了吧,现在看不出来的。而现在,大家都看出来,似乎是像爸爸多一些。女儿随爹嘛。当时被我们不屑一顾,在网络上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国籍问题,现在反倒没人提了。
上述不过是关于“姚小莉”同学话题中的一部分。做名人难,做名人的小孩也难,做中国名人的小孩,那是难上加难。所以时至今日,姚明也不打算让太多人知道女儿的真名。所以在本文中,“姚小莉”将一直作为一个代号存在。针对这个代号,曾有朋友调侃我说:英文名字你知道,我也知道,中文名字你也不知道。我说:你就当我不知道就行。他说:就是啊,反正你也不告诉我。这可真不是我有意为之,那一次姚老板刚入手了iPad,刚在iPad里面拷贝了女儿的照片,正是必须狠狠得瑟一下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场景,其一:姚老板问我有些什么好的游戏可以装。我说你破解了吗?他说没有,付钱呗!其二:有位领导看完照片问姚明,小家伙叫什么名字呀?姚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并且补充道,是我老婆起的。出君之口,入某之耳,这就算是知道了。
印象中,我是当时在场的唯一在第一线工作的记者。虽然无意中知道了,但是绝不能假装无意说出去。这是因为名字这东西,在咱们这里承载了太多信息。普通人家的孩子,起个名字尚且要被人评头论足一番,设想一个名字如果被全国人民知道了,孩子将会背上多大的压力。由此联想到几天前接到的一个观众来电,一位听起来上了岁数的先生,很真诚地希望我转告姚明:他那里有一种治疗骨伤的秘方,十分有效。而我只能回答说:您的心情我能理解,这件事情真办不了,因为等等等等原因。这样的关注无可厚非,可是真的任其实行,那一定会给姚明添乱,类似的关注更无需加之于刚出世的儿童。设想若您的孩子一出世,便有育婴专家、玩具业者、算命先生各色人等七嘴八舌,想必您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总是少说为妙。
在火箭更衣室,做爸爸不算新鲜事。其中的明星爸爸是斯科拉,光是姚明伤停之前,就已经有了四个。那会儿更衣室里中国记者也多,斯科拉今天带带这个,明天带带那个,让小孩坐在自己的大靠背椅子上,玩弄着某中国品牌的巨大球鞋。其他诸如阿泰斯特的娃儿,弗朗西斯的娃儿,或者巴蒂尔的娃儿,反正哪个都不像姚明的娃儿那么神秘。当然,可以认为这是文化的差异,外国人生孩子本来就没有数量限制,一个不满意还能继续努力,何况也没有那么多溺爱孩子的父母。可如果去上海男篮的训练场或者新闻发布厅看看,就会发现邓华德的宝贝儿子也是镜头和记者视线的一大焦点。小小邓可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籍(话说“姚小莉”目前也是美国籍),按说和咱们的文化体系那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那么真心热爱体育的国度。譬如说1700万人的荷兰,搞一次冬泳活动,自觉自愿来了一万人。同样1700万人的上海,搞一次元旦登高,四处动员才来了5000人。这就是差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体育可有可无,对于大多数体育迷来说,体育也就是看看电视看看报纸而已。所以纯粹的体育,爱看的人少,花边新闻才有市场,所以许多时候也就不得不把花边当成新闻来做,久而久之,花边也就和新闻划画了等号----可那是不对的。正如我们不应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随便研究别人的孩子。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