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30日刊发题为“一个华裔少女在江苏小镇遭遇的身份困扰”的文章,作者:Irene Han(韩琳),加州圣荷西Lynbrook高中的高三学生。全文摘编如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公民,我总认为自己,怎么说呢,是美国人。虽然我父母都是二十几岁才从北京移民到加州,我自己也长得像个典型的中国年轻人,但是这在我住的硅谷并不算稀奇。我上的都是以亚裔学生为主的美国学校,交了像我一样的第二代亚裔朋友,在家我和父母讲中文,加上每星期上中文课。我以为这就是地道的美国生活。
但我近两来中国的经历就让我觉得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在上高一和高二前的暑假,我参加了“一九九零学社”赞助的America China Exchange (ACE)夏令营。“一九九零学社”是一个设在旧金山湾区的非营利组织,目的是培育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友好关系。ACE是江苏省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和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所中学的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项目,但参与的学生和老师并不局限于学校。该项目的组织者是美籍华人吴南燕女士,这个一年一度的交流项目,也是为了纪念她的父亲——毕业于峭岐小学的香港商人吴文政。
每个暑假,会有15名美国老师和美国中学生到中国教中国老师和三到五年级学生英语。另一方面,美国老师和美国学生向中国老师学中文,到当地人的家里做客,参与文化活动。去的美国学生多少都学过一些中文。
我在峭岐实验小学的英文夏令营当助教。在三周时间内,我们美国老师和双语助教举办了从读书到手工制作的英语课。在十个美国助教中,只有两个是华裔美国人,而我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是我的室友。
我几年前第一次听说ACE 就很好奇。虽然我来到北京好几次,却从来没有交到除亲戚之外的朋友,所以我盼望和中国小孩交朋友。我在家人包围下的北京体会到的中国,与我在峭岐镇所经历体会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
夏令营的第一天早晨,我们很早就起来了,又困又兴奋地登上了去学校的汽车,期待见到要和我们交流的学生。我们都特地穿着红色衣服,以为这是入乡随俗之举。在前往学校的路上,我们离开入住的江阴市区,进入了小城镇峭岐。在清晨的阳光下,劳动的农民点缀在我们路过的稻田里。在离快速发展中等城市的江阴市仅半小时车程的峭岐镇,高楼变成了陈旧的房屋和商店。这的确和我们那充满了星巴克、Safeway(美国常见的连锁超市)和新科技的世界截然不同,然而这样的现实突然变得更加清新了。
我们走进学校时,看到了非常热闹的一幕。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三个人挤在一辆电动摩托车上去学校。夏令营开始第一天,学生们排成两队在学校门口为了迎接我们。当我们走过时,他们一边举起手里的花一边说“欢迎!欢迎!”。在我美国的学校,交换生来时都没有受到这么隆重地迎接。这种欢迎方式是给那些名人和政客的。
我们ACE团队的基本任务是教中国学生英文词汇和发音,并培养他们长久的英语学习兴趣。不过,ACE更深层的目的正如同”一九九零学社”网站上写的那样扩大中美人民之间的了解/建立信任。”在我看来,它不单单是和中国助教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且是进一步交换想法和建立持久的友谊。
我们在峭岐实验小学的教室里,第一个任务是搬课桌。我们把原来整齐而孤立排列的课桌并在一起,七张课桌一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与老师交流,彼此之间也能面对面地互动。对中国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新鲜事。
三个星期过得很快。这些学生8到10岁不等,每个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个性、学习劲头或者英文水平,都有着差异。学生们跟着“The Hokey Pokey”(一首经典的英文儿歌) 边唱边跳,听我们助教朗读Dr. Seuss在1957年的经典作品《The Cat and the Hat》,和我们玩“Simon Says”(一个考小孩听力的游戏)。从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身体部位和家用物品方面的词汇,以及如何用英文表达指令。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