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普及带火了以天天系列、全民系列为代表的手游,这当中也不乏不谙世事的儿童。为了顺利过关,花点小钱买道具,可以理解。但如果成千上万地“瞎花”那就不寻常了。近日,市民陈先生就被7岁的儿子气得干瞪眼 。儿子背地里拿走大人手机玩微信手游,趁大人网购偷偷背下支付密码,20天花了3万多块买钻石道具,陈先生的钱包不知不觉见了底。
20天分80次花了3万元
6月23日,家住市北区的陈先生向本报反映称:“我家孩子玩微信手游,前后花了3万多,这种事儿还真让我碰上了。”陈先生的儿子今年7岁,刚上小学 ,平时会拿着大人的手机玩,但这并没有过多地引起陈先生的注意和防范。6月13日,陈先生忽然收到一条银行发来的储蓄卡余额提醒短信,原本上万元的存款,如今只剩下几千。他吓了一跳,赶紧往上翻看,又看到了其他的短信记录,而这些短信最早可以追溯到5月13日。这些短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微信支付。陈先生连忙又打开微信查看消费记录:从5月13日到6月13日,80条交易记录赫然在列,最多的一次1600,最少的一次20元,累计33240.5元。所购商品不是“钻石”,就是“魔钻”,收款方则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5个游戏轮番充值,信用卡被刷爆
“全民精灵、全民打怪兽、全民英雄、天天水浒、天天传奇”,一看到这些,陈先生就明白了,这肯定是出自7岁儿子的手笔。“我找孩子一问一切就都明白了,玩游戏时候花钱买钻了。但他对游戏和钱根本没有概念。跟他生气,一点用没有。”陈先生说。但是,微信支付需要输入密码,7岁的孩子如何懂得微信支付,而家长为何在一个月之后才有觉察?陈先生解释说,家里有多部手机,孩子玩的那部手机是专门用来网购的。“大人网购输密码的时候,孩子在旁边看一眼就记住了。他拿着手机自己下游戏,而且玩的时候调在静音上。按理说花钱买钻,会收到提示短信,静音状态下,大人也听不见。谁没事也不会翻看短信。”陈先生说。
陈先生的微信支付共绑定了2张银行卡,一张是信用卡,一张是储蓄卡。买钻不仅透支了信用卡1万多的额度,同时也让储蓄卡的余额快探了底。“3万多对我们工薪阶层来讲差不多是1年的收入。而且我的单位早已停产,我半年没有收入。卡里剩的钱还不够还信用卡的。”
要求退还钱款遭腾讯拒绝
考虑到金额太大,而且是孩子所为,陈先生希望腾讯方面在了解事实后,将钻收回去,把钱退回来。6月13日当天,陈先生将问题电话反馈给了腾讯公司。6月23日,腾讯公司拒绝了陈先生的要求。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看到腾讯公司发来的回复短信,主要内容是“充值的钻石已经到账,而且正常消耗了,无法申请退款,建议以后不要把账号随便给小孩子使用。”
对于这样的答复,陈先生表示无法接受。“首先我承认,作为家长,在这件事上存在监管失职,应当承担责任,但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因为现在很多微信游戏设计本身有问题,点击买钻,输入密码,钱就被扣了,根本没有考虑到未成年人使用时的资金安全。”陈先生说。“而且你看游戏记录,20天里面,游戏时间累积只有十多小时,玩了这么多款游戏,建了很多号 ,可是级别都很低。玩一会,充钱,就不玩了,换。你再看交易记录,有一次上线4分钟就下了,就花了1600。综合起来,你怎么看,这都不符合成年人的行为习惯。”目前,陈先生希望腾讯方面能够考虑未成年人消费的事实,退还部分钱款。
律师:应退钱,但举证难
青岛诚远律师事务所郝华君律师对此分析,7岁孩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买东西需要经过监护人的追认。“未经家长同意,那肯定是不行的,对方应当退款。但是,如何举证是孩子行为而不是成人行为,是这事的难点。”
陈先生还向城市信报/希望记者透露,自己5月31日至6月5日期间,去了外地,带着涉事手机,这段时间刚好没有游戏充值记录,直到6月6日回到家后才恢复了充值。“这正好说明不是我本人玩的,我有住宿记录和火车票为证。”但律师表示,这样的信息并没有意义。
专家:以身作则,正确引导
这件事应该给家长们带来哪些警醒?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家长应当注意什么?为此,城市信报/信网记者采访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临床科主任姜桂兰女士。
对于孩子为什么会对手游着迷的问题,姜桂兰表示原因有三:第一,好奇心的驱使;第二,环境的熏染;第三,快速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可以想象的是那个7岁孩子的家长下班回家后也应该是经常抱着手机,孩子自然会好奇,手里到底有什么这么吸引人?”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
同时,家长也应当对孩子进行适当、正确的引导。“7岁的孩子对钱没有具体的概念,他不知道‘万’代表什么。当然,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对金钱的概念也是不同的。金钱的支配权不应该在孩子,在金钱上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适当、正确的价值引导。”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