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父教缺失的问题时,很多人纷纷都会强调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可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还有一句“养不教,父之过”的名言。
就在世人传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时,中国却也流传下来了《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一批父教典范文本。
可见,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同样重视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
其实,传统中国人通常认为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爱可以有很多种,陪孩子吃喝玩乐不是父爱的全部,严厉的规范和精神的引导同样是爱的表示。中国传统教育中,父亲承担着更多家庭教育的责任,严肃地看着孩子玩耍,适时地注意孩子不要跑出了“圈”。
可是,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很多中国父亲已经忘记曾经那句“父爱如山”的真正意义,他不是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而是没有耐心去思考做父亲真正责任和意义。
梁启超深夜写家书
如果不是偶得几封梁启超的家书,穆卓依然只会仅看到梁启超大师的一面,而无法领略其身为慈父的一面。
杭州《钱江晚报》报道,机会偶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穆卓曾接触到梁启超的几封家书,他惊奇地发现——梁先生就像隔壁家的老爷子,平易近人,宛如画上的人物一下子走到了现实。
出于兴趣,穆卓后来又找了几本梁启超家书看;出于喜欢,他就想自己收集一些。收集的多了,他又想知道写作背景。一来二去,他就编著出一本书——《宝贝,你们好吗》,共收集了梁启超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不过,看梁启超家书,穆卓倒恰恰看出梁先生的慈父形象来。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对长女思顺,梁先生常亲切地称其为‘娴儿’、‘宝贝思顺’、‘顺儿’等;对小儿子思礼,往往以‘老白鼻’相称,老白鼻者,老Baby也;对思懿,则干脆取外号为‘司马懿’;至于思宁,却又以行名,呼为六六。”穆卓感慨,“形式各异的称呼中映衬出的是父亲的亲切与慈爱,慈父形象跃然纸上。”“现在人常常以工作紧张、抽不出时间为借口,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关心。回头想想,再忙,也不会忙过梁先生吧!”穆卓认为。
穆卓介绍,组织内阁、护国运动、五四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清华国学院的组建、松坡图书馆的建立,乃至到各个大学演讲,公务之繁忙,非常人所能预料,白天自然很难有时间给孩子们写信。
穆卓说,他的信,从落款可知,多半写于凌晨两三点钟,有的信甚至隔了三五天才完成,即便这样的繁忙,梁先生也常常写信,从1911到1928年,除1914、1917年未有家书,其余每年都有,少则一年几封,多则几十封。即便是护国运动身赴前方之际,也依然家书不断,述说自己的近况,并督促女儿学习。
作为“神五工程”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回忆:“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
穆卓介绍,对孩子性情的培养,梁先生常常现身说法,“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意气消磨了没有?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
有教育专家指出,对于父教的讨论不应局限在父亲是否回归家庭陪伴孩子,更应让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得到重申。《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并称中国“三大家教典范文本”,但这些为父者并没有日日在家陪伴孩子,只是用心地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规范和引导,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父爱。
现代文艺作品中扭曲的父亲形象
数年之前,在一场名为“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迁”座谈会上,吴祖光、新凤霞之女吴霜,翻译家杨苡幼女、画家兼作家赵蘅等人追忆了自己的父亲,并点评了当前的文学作品和国内外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画家兼作家的身份,使得赵蘅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画笔来纪念自己的父亲。在座谈会上,她展示了几幅她所画的父亲作品。
赵蘅说,父亲去世后,她曾出了几本书,包括《献给在天国等我写完的父亲》,之所以叫这个书名是因为在她写作时,前面的内容父亲曾经看过,他还给她写了一封信,鼓励她把书写完,但写完这封信一个星期以后他就因心脏病去世了。她以后要为父亲再写一本书,题为《最后的书生———赵瑞蕻传》。
“我八九岁他给我写的信我都留着,包括文字改革的时候要求我写简体字之类的都有,我想这样的父亲这个时代也没有了,我觉得应该让大家知道这些东西。”
吴霜认为,好的父亲有两个标准,一个有好的幽默感,一个是能和孩子做朋友。“父亲吴祖光是一个很忙的作家,但他写作的时候我可以随便到他那里捣乱,我抱着的猫也会跳到他的书桌上,一下子就踩在他的稿纸上。我的父亲会很无奈地指着那只猫说:‘离我一尺远’”。吴霜现在正在写一个电视剧《新凤霞传奇》,里面也有很多关于父亲的内容。
不过,在谈及当前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时,齐欣认为,以往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亲基本上都是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在任何时候不轻易掉眼泪,真正能够肩负起社会、家庭给他的担子的形象。但现在作品当中,父亲的形象能够打动人的不太多。
“现在多数的中国文学作品当中,渲染的父亲一种是有钱、事业成功,但他们在道德上、行为规范上、对孩子教育上基本是放弃的;一种是弱势的、无奈的、没本事的父亲,四五十岁就退休,游手好闲,在社会、家里都非常没有地位的,这很影响父亲的形象。”她比较推崇像《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那样能够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的父亲形象。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