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来劳动者调查
据统计,到2013年底,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114万,而其中的常住外来人口则高达802万。更有甚者,北京市昌平区的常住外来人口甚至超过了常住户籍人口。时至今日,北京的服务行业以及各类体力劳动行业的工作岗位,已经大部分被“农民工”以及各种各样的“北漂”占据。
他们在为北京提供服务的同时,感慨无法获得相应的公共福利;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人口、日渐拥堵的街道,也让“北京人”叹惜被分薄了有限的公共资源。那么,这些外来务工者在北京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北京青年报推出“北京外来劳动者调查”,从技术工人到服务员,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讲述他们的北京故事。
劳动者档案
曹昌宝:男,43岁,初中学历,安徽芜湖人
工作:瓦工,2004年来北京,现在朝阳区某商务楼工地干活
月收入:一年干活十个月,每月5000元左右,除去每月600-700元的花销,一年能攒下4万多元给家里
住宿:朝阳区双桥附近的农民工宿舍
曹昌宝10年来一直在北京各种建筑工地干活,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老家的一儿一女能顺顺利利地考上大学。曹昌宝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从来没想过在北京买房安家。等自己哪天干不动了,就会回老家。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多挣点儿钱给家里。
在北京一干就是十年
4月29日上午11点,戴着红色安全帽,身穿灰蓝色工服的曹昌宝如约出现在朝阳区一个商务楼工地门口。见到北青报记者,他首先递过来一顶安全帽说:“进工地都得戴。”北青报记者看到,曹昌宝另一只手还拎着沾满泥浆的瓦工刀和抹子。
走进工地大门,机器作业的轰鸣声让人不得不把说话的声音提高几度。为了能有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聊聊”,曹昌宝把北青报记者领进一间活动板房内的临时办公室。屋子很小,只有三四平方米,就放了一张办公桌和两把椅子。桌上有一台袖珍饮水机,不时有工人拿着水杯进来打水。曹昌宝一边用抹布擦桌子,一边解释说:“工地都是这样,条件差一些。”
曹昌宝初中毕业后,就在老家找师傅学瓦工手艺,这么多年都是吃这口饭。
谈起10年前为什么来北京,他很坦率地说:“北京工资高。”当时在老家干一天瓦工能挣40元,北京能挣70元,这30元的差价,让曹昌宝终于下定决心与十多个老乡一起来到北京干活。
曹昌宝在北京干的第一个工地位于望京,后来在回龙观、昌平、大望路、平乐园都干过。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像他这样的农民工都是跟着劳务队伍走,也不一定会把一个项目从头到尾干完。包工头谈了什么项目,他们就跟着去。十年里,他干得最长的工地也就待了一年多,短的才两三个月。现在这个工地他已经干了大半年,也是他干过的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
“有时候,路过我盖过的楼房,看到它们那么漂亮,心里还是挺高兴、挺自豪的。”曹昌宝说起这些,脸上泛起朴实的笑容。他印象最深的是望京的金隅国际和大望路的珠江帝景。还有很多项目他说不出名字,也不知道开发商是什么来头,在他看来,这些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每天两点一线 生活单调乏味
以往的工地面积很大,住宿区和工地基本都在一起。现在这个工地因为在城区,地方有限,住宿区统一安排在了五环外。于是曹昌宝和他的工友们每天都是按这样的时间作息:早上6点20分起床,6点半在食堂吃早饭,随后管理人员给每个人安排当天的工作。最晚7点钟坐上班车,一般7点20分就能到工地。每人按顺序进库房拿工具,到指定的工位干活。上午的工作时间是7点半至11点半,中间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下午1点开始干活,5点收工,再坐班车回到五环外的宿舍,路上大约花40分钟时间。根据工期的需要,经常要加班到6点甚至更晚。
回到宿舍,吃完饭再洗洗衣服、看看电视,就不早了。曹昌宝说,自己只会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不玩游戏,也不会上网,微信微博什么的都不知道。下班后的娱乐就是在宿舍里看个电视,电视天线是自己拿铁丝做的,频道很少,多是看看新闻,有时候在宿舍区周边走走。对他来讲,平日里最大的消遣就是再买本武打小说解解闷。其他工友有的人会下了班一起喝个小酒聊聊天。曹昌宝说自己不怎么参加,一方面是想省点儿钱,另一方面就是怕喝了酒误事。
曹昌宝周末也要干活,基本不休息。一方面是想多挣点儿钱,另一方面大家都这样,一个人休息也没意思。宝贵的休息时间都献给了家人。孩子曾在假期来北京,曹昌宝陪家人也去过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最有名的景点。但他自己从来没想过找时间在京城逛逛玩玩。他最大的“社交活动”就是逢节假日与在北京的亲友一起吃个饭。他的亲戚,一般男的在工地干活,女的就干家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