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韧。
乡土·坐标
南京是江苏省会、中国著名古都,截至2010年底,全市非农业户籍人口510.59万,人口密度超过1215人每平方公里,列上海、广州、北京之后的全国第四位。南京自古教育繁盛,目前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都聚集在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台城、鸡鸣寺、玄武湖、南京白马石刻公园、灵谷寺、古林公园、清凉山、石头城、莫愁湖、朝天宫、夫子庙、栖霞山、陈蒨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等都是旅游的好去处。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称作“民国时期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人过年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今天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小夫妻不会费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买来,择好洗净,只到超市便可称到现成的熟什锦了。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什么荠菜、黄豆芽、藕、金针菇、木耳、芹菜、菠菜、胡萝卜丝,有十几种之多,炒是一样一样地炒,然后汇总搅拌。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这是诗人席慕容笔下的乡愁。乡愁,似乎是年长者的专属情感,如今却时常涌现在年轻人的心头,今年25岁的杨子韧就是其中之一。对于故乡南京,他说,乡愁是夏天里的西瓜,乡愁是早餐店里的小笼包。
首次离家便遭遇汶川地震
和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一样,秦淮河、石头城、小巷与敲打叫卖是杨子韧童年里最根深蒂固的记忆。对于这个儿时从没想过离开南京的少年来说,高考后,自己却面临着和这座相处了18年的城市第一次说“再见”。
“青春嘛,总是有很多的悸动和浮躁,当时我想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愿能高飞远去,离开家乡。我选择了将近20 0 0公里外的一所大学就读。”杨子韧说,第一次离开家乡,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重庆。
然而,来到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城市,对于杨子韧来说,想家是最初的岁月里常有的感觉。他说,“四年的时间,越是离开越是怀念。怀念家乡的一切。”
据他回忆,入学军训的时候,全校誓师大会上,自己跟站在旁边队伍的同学聊天,聊着聊着就不免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而在那所大学里,根本就没有南京老乡会,有的也只是江苏老乡会,这也不免让人感到孤寂与失落。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重庆有震感,在随后的几天里,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生活也由寝室变成了操场,这让杨子韧再度感慨家乡生活的美好。
“说实话,以前在南京的时候,没有想到过地震,即便地震了,也有家人和朋友陪伴。而那时候,自己真的感觉是一个人在战斗,孤立无援,”杨子韧感慨道。
重回故乡却仍旧“流浪”
大学毕业,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总有人会选择留下,也会有人选择继续漂泊前往北上广,这时的杨子韧,却依然在对18岁的决定耿耿于怀。在他看来,离开了家乡,看似张开了翅膀,选择了高飞,可实际上,自己不是一只翱翔的巨鹰,只是一只巨鹰模样的风筝,而思念与牵挂如同那一根看不见的风筝线,永远拉扯着。最终,他选择了回家。
“我回到了家乡,选择了一所南京的高校继续就读。很多人都会问我,在远方发展良好的我,为什么又选择回来,回到家乡,我只是浅浅一笑,告诉他,我想要回到家乡,弥补多年前冲动留下的遗憾。”杨子韧说。
虽然回到了家乡,但成长却往往充满无赖,由于工作的需要,即便身在南京,但出差却一直贯穿着杨子韧这几年的生活,虽在家乡,却仍在流浪。
2013年,杨子韧说常常奔波在外地,不着家门,跟着单位去贵州山区出差,一去就是一个月,没有网络,没有电话,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而平日里,自己也常常在外两三天,家乡仍旧显得很遥远。
“早餐的时候,才发现,没有锅贴、鸡汁汤包,没有鸭血粉丝汤。吃了一顿顿盒饭之后,才发现,在南京百吃不厌的盐水鸭,一旦失去,就会让我如毒瘾发作般坐立不安,”杨子韧说,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很奇怪,住在南京,也只是偶尔吃一次盐水鸭,有时候一周一次,有时候半个月,甚至有时候一个月才吃上一次,但是真正离开南京,才两三天的工夫,便开始怀念南京的味道。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