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13名非典病愈者与医护人员的合影。
十年前,王仲时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在“抗非”一线连续奋战3个月零8天
“非典期间给人一个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那场灾难面前的医患关系,透明、信任、忠诚、坚定。而今天,医患关系一步步走向沉重。”时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的王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与全国很多同行一样,在他看来,医患关系是非典十年后,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非典期间,医患关系为后人留下了哪些财富?在吉凶未卜的H7N9疫情面前,医患关系能否一如十年前?
“我认识你的声音”
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回望非典,那段不断有医护人员倒下——乃至牺牲的时期,如今,却是很多医护人员眼中的“黄金时期”。
“我们不怕牺牲。但十年来,人们似乎忘记了这场战争中医务人员的付出和牺牲,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恶化的医患关系和扭曲的医疗报道。”北京协和医院龚晓明医生近日在反思非典时,不解为何“白衣天使”形象一路陨落。
“十年前,我还坐在初三课堂,闻着醋味,颂扬医生仁德;十年后,医患关系僵持至此。为什么好的总是容易被遗忘,坏的却被传扬?”网民“鱼兔子喵”也这样在微博中慨叹。
王仲有自己的答案。
“非典时期的医患关系的确好,为什么?那时的病人是被隔离的,身边只有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也尽职尽责,没有其他需求,只想着把病人治好。特殊时期,医患之间休戚与共,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王仲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医生贾大成在《追忆非典点滴》一文中,回忆了如下难忘一幕:当时一位老人发烧两天,咳嗽、呼吸困难,“疑似非典”。他随几个同事全副武装后,立即登上危重症抢救车。现场一量体温,39.5度。“我随手摘掉了猴帽儿 (一种罩住头部只露双眼的防护帽——记者注),护士一见,连忙小声、急速叫我: 贾大夫,贾大夫…… 我说: 戴着帽子没法量血压。 ”
经检查,病人被排除了非典嫌疑,在采取抢救措施后,病人的呼吸困难基本消失,并被安全送往医院。“临别时,3位家属站成一排,给我和护士鞠了3个躬。”贾大成深情写道,“我真的非常怀念非典 时期的医患关系。”
十年间,留在王仲脑中最鲜活的记忆,同样来自病人。
“非典”疫情过后的一天,王仲照常出门诊,正和病人说着话,一个高大的身影走了进来,满脸笑意,急切地问:“您是王主任吗?”王仲很诧异,因为每天要面对很多病人,他已不记得眼前的人是谁。
“你怎么认识我?”王仲问。
“我不认识你的脸,但我认识你的声音。”病人答。
王仲恍然大悟,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初因为担心“玻璃样变”而找他聊天的非典病人。王仲感慨:“对医生来说是很小的事,病人却能铭记很久。”
同样,在非典疫情过后,王仲还接到过一个陌生的电话:“王仲大夫,您还记得我吗?我病愈了,没留下后遗症。但心一直悬着,怕您被我传染上非典。”
王仲马上反应过来,他就是那位“自己在未做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诊并最终确诊的非典病人。
那是在2003年3月下旬,王仲在一个独立的诊室为这位病人看了病。整个过程未做任何防护,其间还为这位病人检查了咽喉部,这意味着,他张着口对王仲呼吸。“没做防护是因为不好意思。在没确诊是非典甚至是疑似的情况下,我觉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是不尊重。”王仲说。
“电话里,我告诉他并未感染上非典,他才放心地挂了电话。”王仲觉得,那一刻,没有医生与患者,“我们只像两个相互牵挂的朋友”。
医患关系何时复原
如今,“抗非”硝烟已过十年,一切回归常态。而各地“杀医”、“打医”事件频频曝光,“常态医患关系”颇受诟病。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于2011年实施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认为“医患之间的信任度较高”的人仅为9.5%。
“H7N9汹汹来袭,被伤了心的医生还会像非典时期那么奋不顾身吗?”有网民不无担忧地问道。
受访医生的答案没有例外:“会。”
“这是医生的本能和本分,不会因为有病人误解而停止。”颜芳医生的答复坦诚而犀利,“非典时期,我并不觉得我们做了多么伟大的事。媒体不需要夸我们为天使 。同样,日常状态下,我们也没有那么猥琐,不是所有医生都是被媒体口诛笔伐的 白衣狼 。”
王仲认为,更值得反思的,正是“非灾难”时期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很特殊:首先,医疗是百姓不得不接受的服务,选择空间小;第二,医疗是唯一的医生说话、病人付钱的职业,容易导致暗箱空间;三是在医少患多 的大背景下,医患之间很容易沟通不畅,产生误解。加上医护人员中不时出现害群之马,医患间的信任本身就 摧毁容易构建难。”王仲分析。
十年,足以开启一个新的轮回。灾难,也给中国留下了很多“抗体”。
“珍惜,应该是非典留下的抗体之一。”张敏州医生说。在他看来,中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值得珍惜,医学发展值得珍惜,公共信息透明度值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医患信任也值得珍惜。”
“我希望百姓看病,不用长久排号等候,不用给医生塞红包,不用托熟人、找关系,才能找到好医生;希望百姓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畅快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希望医患关系不再如此紧张与不信任,医疗纠纷、医闹 越来越少,患者与医者均得到尊重与保护。”网友“倪立赶律师”,这样写下他对医患关系的期待。
受访医生的期待则是:“希望病人和家属不要以结果来判断医生的出发点和动机;希望媒体多一些客观理性,少一些推波助澜;希望每个医生都敬畏自己的职业,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攥着病患的生死。”
对于未来医患关系的改善之路,张敏州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医生职业的尊严,要从体制上加以解决;医疗资源需求的相对紧缺,要从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做起;医患的信任,要从整个社会的文明做起。医生和患者应是合作伙伴,共同的敌人只是疾病本身。”
网友“章滨云”的总结,在张敏州看来,恰如其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