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臧皞站在新房的窗前。6年“海漂”之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定居。本报记者 崔冠怡 摄
离开上海之前,臧皞把女朋友接到上海游玩合影。
地点:辽宁省鞍山
乡言:来的那天就知道注定要走。不可能年薪几十万,不可能买房买车,注定无法融入
这个欲望都市。 ——臧皞
1月27日,大年初五,臧皞的新家,装修油漆味仍未散去。新家在19层,透过宽大的落地窗,可以俯瞰鞍山的全景。
灰蓝的天下面,熏黑的烟囱喷云吐雾,交错的高压线架设在铁塔丛林间,勾勒出这座东北老牌工业城市的轮廓。
33岁的臧皞是我初中同学。“十年三段人生,是奋斗也是挣扎,家好月圆时要格外珍惜”。坐在新家窗台,臧皞说起摆地摊创业“自救”、月薪1500元混在上海、在经济危机中回乡买房结婚,他感慨颇多。
摆摊
“没啃老,不愁吃穿”
2000年,中专学历的臧皞经历了几次断断续续的工作后,开起一家杂货小店,主营锅碗瓢盆。“名为创业,实为自救”,和臧皞同一时期开店做美甲的一位女同学说,“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
鞍山位于辽宁南部,人口300多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写入全国小学地理教科书:“钢都鞍山,祖国钢铁的心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鞍山一半以上人口靠鞍钢实现就业,“一座钢厂,养活一家老少两三代,夫妻‘双钢’是家庭富裕的代名词。”一位鞍钢老工人回忆。九十年代后期,鞍山被列入急待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鞍钢和大批本土工业企业进入调整期,无力大量吸纳青年技术工人。
包括臧皞在内的大批“三校生”(职高生、中专生、技校生),涌向新兴的民营企业和服务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经历了服务员、营业员的短暂“打零工”之后,选择自主创业。70后、80后的“小老板”群体,这一时期迅速成长。
“疯狂星期四”、“一早一晚”,臧皞这样形容自主创业的日子。
每周四凌晨2点,臧皞坐火车赶到沈阳小商品集散地,淘最新款的水杯、饭碗、收纳盒等。早晨7点,他再大包小包扛回鞍山。9点摆上货柜,备战双休日的购物高峰。
“地摊是甩卖瑕疵商品的绝佳地点,回笼小额资金效果神奇。”除了小店内的经营,每天清晨和傍晚,臧皞都在自家楼下圈地摆摊,补给小店每月2000元的房租。“开店两年多,详细的盈亏不好计算,总之没啃老也没愁吃穿,也算是自救成功吧。”臧皞说。
年轻的心总有闯世界的冲动。
几次外地旅行后,2004年,臧皞关闭小店到大城市寻找新机会。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