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仅是个人悲剧:那些无处不在的都市忍者们(组图) |
www.sinoca.com 2011-07-15 中国周刊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有家难回
王倩的家乡,在辽宁省西部一个三线城市。儿时的记忆,很多都已经模糊。唯一刻骨铭心的,是小时候坐在母亲的自行车上,母女俩的一段对话。
那晚很寒冷。东北的冬天,晚上八九点就很少见行人。母亲带着王倩,骑着自行车在转盘一圈接着一圈的绕圈。王倩说:“妈,好冷,咱回家吧。”母亲说:“王倩,咱不能回,回不了家啊。”为了躲避婆婆的责骂,王倩的母亲宁可游荡在大街上,也不肯回家。
如今,王倩一样不肯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吵架,而母亲又总是把她当作孩子一样的管束,她很难和家人相处。“国庆回家七天,打了七天,你说我能回去吗?”
目前的境遇,父母是知道的。越长大,越发现父母不过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女,“他们能帮上我什么呢?”
而母亲也会质问王倩,为什么她身边的孩子都结婚生子,王倩却连男朋友都没有?“为什么你那么废物?”
在一次遭遇街头抢劫,打电话回家寻找安慰时,母亲对她说:“多大个事儿,你就给我打电话?”前几天,母亲不小心摔了跤,就在QQ上责怪她:“都是你不让人省心,我才摔了一跤。”母亲晒黑了,抱怨说是为了给她攒钱,舍不得买遮阳伞。
王倩曾经想过,假如有一天她得了急性阑尾炎,她能给谁打电话。想来想去,也就是同住的姗姗,或是几个要好的同学。尽管诸多埋怨,王倩和父母还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母女经常在QQ上聊天,母亲觉得上网比打电话便宜。在QQ上,母亲告诉王倩,姥姥做了一个梦,梦里王倩在北京又黑又瘦,就要饿死了。醒来后,姥姥无比担心,要让王倩回家。
过年回家的时候,姥姥会拉着王倩的手劝:“回来吧,家里有发展。”王倩笑着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劝她说家乡有发展,她能信吗?
父亲不止一次地问,北京有什么好?王倩反问,家里有什么好?
刚毕业的时候,家乡曾有两个工作机会,父亲问她要不要去。一个是军工单位的文职,算体制内的工作。另一个单位在海边,每天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达。王倩对父亲说:“我在北京挤地铁,回家还去挤公交车,我何苦?”在听说两份工作还都要花钱找关系,王倩断然拒绝了。名校研究生毕业,凭什么还花钱?而且,这些工作是那么琐碎无聊。
她已经很久没有愤怒,甚至认为面对所有事情都是应当应分的。
快乐是什么?王倩想了半天。最后,她努努嘴:“毕业后,真的好久不知道快乐是什么了。”
离不开的北京
“哪个来北京的人不要强?”在北京生活,更像是实现自己的一个“美国梦”。王倩说,高考是改变自己的手段,文凭是达到想去地方的梯子,北京就是期望和梦想。
“家”是她最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爱人、房子、车子,她一样没有。爱情,她想知道是什么。她期望中的另一半要完全信赖自己,有成熟的价值观,有智慧,能引领自己,要是一支蓝筹股。问她在乎另一半的物质条件吗?王倩哈哈大笑,这样的人,物质条件也差不到哪儿去。
尊严是什么?尊严是最宝贵的东西。这种尊严又似乎和工作贴得很近。王倩认为,工作不是糊口的手段,是事业,是成就感。有了成就感,自然有尊严。只有北京,才会给她这个平台和机会。我问她:“北京对你依然有吸引力吗?”王倩敏感地反问:“你这问题似乎在问一个已经离开北京的人。”
“我回不了家,没有退路。如果离开,也是去上海、广州、香港或者国外更好的城市,有更大平台的地方。”
“假如五年、十年后,你还是目前的状况,你会不会离开?”
王倩从来没有考虑过那么远。她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奋斗的资本。
“世间无常,人都是善变的。也许两年后,我的答案和今天就不一样。但今天,我不知道。”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去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
这也是个古老的愿望。“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亚里斯多德说。
也是许多像我这样的人,来到城市的目的。
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生活在城市,越来越多人像我当年一样,来到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
但生活是不是更美好了,却未必。
1
1989年6月中旬,学校来电报催我们返校,其时我正在苏南乡下的农田里插秧。
“这辈子再也不种田了!”
当最后一株秧苗插好后,我直起弯了几天的腰,把手中剩下的一把稻秧撒向天空。
考大学,进城,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像电影《决裂》里上大学穿上皮鞋,曾是我们这些农村人最素朴的想法。
那一年,我留在了北京工作。
我的生活里,确实再也没有插秧割稻收麦子和挑粪了,也终于穿上了传说中的皮鞋。下雨天也不用担心到处泥泞,连裤腿上都沾满泥巴了。
不过,城市很快向我展示了生活的另一面。
我学会了站在公交车上睡觉,习惯了上班要穿越一座城市,习惯了公交车地铁上的摩肩接踵,习惯了每天很晚到家很早出门,甚至一场大雨堵上七小时也要安之若素……
这很正常。
圣人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
如果家里没有黄金权力为你铺就的道路,你就得努力,就得忍耐,就得接受磨练,学会奋斗……
我一直相信瓦西里同志说的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9/10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