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仅是个人悲剧:那些无处不在的都市忍者们(组图) |
www.sinoca.com 2011-07-15 中国周刊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堵城”噩梦
就在2001年,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资格那一年,天通苑也开始大规模扩建,从最初规划的70万平米一路扩建,至如今的600多万平米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社区。
围绕最先建好的南区,先往东,再往西,再一路向北,一个个巨大的塔吊矗立在昔日的农田上,塔吊上的照明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天通苑就像一个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日夜疯长。
楼立起来,夏夜蛙声弱下去,直至消失。与此同时,楼必成的邻居却越来越多。
陆岗就是其中之一。2003年10月,陆岗一家三口搬进天通苑,房子面积135平米,11层。此前,他们一家住在团结湖30平米的一居室里。“女儿大了,不方便,我只能到客厅打地铺。”
身为自由摄影师的陆岗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摄影棚,由一间25平米的地下室改造而成。与楼必成一样,陆岗甚是喜欢天通苑洋气大气的欧式风格,特别是一面超大阳台,“到了冬天,都可以晒个大太阳,顿时觉得生活美好了很多。”
一场“非典”让本来春天就能入住的陆岗到8月才拿到钥匙。“熬着。”陆岗说自己是幸福的等待。他想不到的是,熬着,成为今后家住天通苑的一大生活常态。
在陆岗拿到钥匙的那个8月,北京市交管局宣布“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按照原来的分析,这一数字应该在2010年才会达到。200万辆的背后,是日日不休的交通拥堵。
为了装修房子方便,陆岗也买了车。“不得不买,要不然一天干不了一件事。”
没等房子装修好,岳父岳母就提出要来看看女婿陆岗的新家。挑了一个周末,陆岗把兴致勃勃的老两口从海淀师范学院那边接过来。老两口都有心脏病,除了速效救心丸,还得一人带一罐氧气。
过了清河,陆岗的车速明显降了下来。车子在立汤路上挪了两个多小时后,眼见都瞅见自家楼了,可是死活走不动了。岳父岳母的氧气快吸完了,眼瞅着快倒不上气了,吓得陆岗赶紧找一岔路口,调头把老两口送回家。
“老两口差点没死我车里。”回忆起当年惊魂一刻,陆岗叹了一口气,“立汤路就是我们的噩梦”。
立汤路是天通苑地区居民进出城区的唯一主干道。每天清晨6点半左右,一幅奇怪的景象就会出现在立汤路:出城方向,小轿车、公交车、面包车等各种车辆,让马路成为移动停车场,堵得水泄不通;而进天通苑一边,车辆少得可怜。
“生活就是这么变态。”楼必成的口气带那么一点点恶狠狠。
“变态的生活”不断挑战着人们心理承受的极限,谁也不知道那一根崩了很久的弦会在哪一刻断掉,天通苑居民渴望着一个临界点的出现。
“箭头”上的等待
“咚咚”的打桩声在2005年8月的某一天,再次震得陆岗耳膜不舒服。
“不会在马路边盖楼吧?”陆岗跑去问正在施工的工人,对方告诉他,不是盖楼,是修铁路。修铁路?一番打听之后,他终于确认了:地铁5号线终于要修到天通苑了!
陆岗一下子就激动了。他跑回家,抱着相机,冲到马路边,对着工人和桥墩一阵猛拍。后来,陆岗全程记录了5号线修进天通苑的整个过程。
5号线是纵贯北京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与13号线交汇于立水桥地铁站。因为13号线的形状像一把张开的弓,所以穿13号线而过的5号线一段被天通苑居民形象地称为蓄势待发的箭头。
箭在弦上。身为天通苑最富人气的社区网站“家住天通苑”创始人的楼必成说,长久以来,地铁是支撑绝大多数人生活于此的最大希望,他们憧憬着地铁带来的有保障的时间。“地铁修到天通苑,我们感觉离北京更近一些。”
桩打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架梁,站名叫什么,试运营在何时……每一条关于地铁的消息,都能强烈地牵扯着天通苑人的视线,引发一轮热议。
可他们很快发现,按照规划,天通苑地区只设一站,而西二区、西三区和北一区组成的人口最密集的中间部分,并没有设站。
能不能在这个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加上一站?
在“加站小组”的带领下,天通苑居民通过各种努力,让加站成为事实:在西三区和北一区附近增设一站,名为天通苑站。“5号线加站”被媒体誉为“社区民主运动的奇迹”。
“5号线加站”吸引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上海卫视著名深度报道栏目《1/7》派来采访小组,楼必成作为“加站小组”领导人之一,陪记者去拍摄5号线。他特意挑了一个非上班时间,可是他和上海记者,都惊了。楼必成说:“密密麻麻都是人,没有半个小时上不去啊。”
5号线刚开通,《焦点访谈》两次采访身为“加站小组”成员的陆岗,“他们实际上是让我畅想一下地铁开通后的美好生活。”
陆岗对《焦点访谈》说,我的心情确实很激动,可是我的话比较超前,不知道你们敢不敢播,地铁两块钱随便坐,交通成本很低,不久以后,就有人沿着地铁来天通苑找房子了,天通苑就逐渐成为“难民营”了。
后来,《焦点访谈》并没有播出陆岗这番“不合时宜”的发言。
“添堵怨”
对于天通苑居民而言,除了地铁修进天通苑,在2005年,另外一个好消息是北苑东路北延正式开修。
如果北苑东路北延完成,从天通苑最东南边到五环,只有4.5公里,估计10分钟就可以到五环,成为天通苑地区与立汤路比肩的进城大动脉。按照楼必成的测算,最起码可以分流立汤路三分之一的车流量。
那一段时间,一个段子正在天通苑社区网上流传:美军希望从天通苑这边攻进北京城,可是怎么也过不了清河,甚至有一个军事爱好者,从专业角度论述了若干种攻城方式,最终结论是攻不进去。
楼必成说,刚开始,大家觉得段子只是对于天通苑进城难的调侃,“天堵苑”、“添堵怨”的叫法应运而生。
实际上,大约从2003年开始,交通拥堵已经跃升为罹患多种“大城市病”的北京的头号难题,“一场大雨或小雪的袭击就足以使它崩溃”。
因此,天通苑居民对于北苑东路北延给予的关注不亚于地铁修建。“只要在社区网站上发个帖子,说哪条路什么时候通车,应者如云啊。”楼必成说。
可是至今为止,开工六年之久的北苑东路北延工程仍未竣工,甚至一度停工。
楼必成联合了几位热心社区公益的居民,成立了一个类似于“加站小组”的“交通小组”。他们找到北京市规划委、昌平区规划委、北京市政和具体负责的公联公司,一圈下来,他们从公联公司得到的答复是“无可奉告”。公联公司负责人甚至说:你们操这个心干嘛?
可邻居马季的去世,却实实在在地触动了天通苑居民的心。2006年12月18日,家住天通苑一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在上厕所时,突发心脏病,后抢救无效去世。
马季的去世在天通苑居民心里打上了两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能及时送到医院,有没有可能抢救过来?如果天通苑社区内或者附近有大医院,希望会不会更大?
这并非对于医学问题的妄自讨论,而是对于天通苑医疗长期缺位的直接拷问。自建成至今,这个亚洲最大社区没有一家大型公立医院,要看稍大一点的病,要去12公里外的安贞医院。
拷问结果之一,是一些家里有老人的居民选择了直接搬走。
其实,在地铁修建之前,一家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就在规划之中。医院选址在现在天通苑南站北边,塔吊矗立,挖了一个大坑,堆着土,一副势在必行的样子。望着大坑,天通苑的居民很高兴,“终于要建传说中的医院了”。
两年过去,塔吊撤走,土依然堆在那里。失望的天通苑居民称其为“天下第一坑”。
“饼画得永远圆满,现实总是让人唏嘘”,楼必成至今认定天通苑没有医院,“大病看不了,突发病看不了,再加上路途耽搁,肠子都悔青了,毁一辈子啊!”
去年,沉寂许久的“天下第一坑”进行了热闹的奠基仪式,可是仪式一过,工程又停了。官方的解释是原定的施工面积少了一些,被开发商拿去盖住宅楼了,需要重新规划。
就在最近,“天下第一坑”重新热闹了起来,部分地面建筑也拔地而起,天通苑居民又看到了希望。
可是一些人已经不想等,或者等不及了。
楼必成说,十年前,二十多个哥们一起讨论把“家住天通苑”的社区网站建立起来,现在只剩下三个还住在天通苑。范围再放大一些,“最初的一批老邻居,多了不敢说,起码三分之一搬走了”。
陆岗的感受也差不多。“我的好多朋友、邻居,要么卖了房子,直接搬走,要么把天通苑的房子租出去,到市区去租一套,能走的都走了。”
陆岗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举家搬走的朋友:“背井离乡”。尽管他们只是跨过清河,从天通苑来到市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4/10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