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作者写过一篇关于英国碎甲弹的文章,文章中对于英国人坚持了近百年的碎甲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碎甲弹要强上百倍的“脱壳穿甲弹”。
我们知道,坦克是利用坚固的装甲来抵御种武器弹药的来袭,而装甲的材料从最早的钢甲到后来的复合陶瓷装甲再到时下最先进的主动防护系统。装甲的强度和厚度也变得越来越“变态”,在加上装甲角度的变化,因此包括碎甲弹在内的很多反坦克弹药都无法有效的击穿了。
所以,到了二战时期各国开始尝试新型弹药以应对日益强大的装甲,因此包括硬芯穿甲弹和脱壳穿甲弹在内的很多弹药被发明了出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装备使用脱壳穿甲弹的国家,他们在17磅炮上首先使用了具有脱壳功能的次口径弹药,对于坚硬的德国坦克装甲十分有效。
这种弹药的原理很简单,我们知道传统的钢芯穿甲弹是利用高速飞行时强大的动能完成穿甲动作的,但是传统穿甲弹在飞行过程中会因为空气阻力的作用下逐渐减速,因此穿甲能力会有损失,所以新型弹药的外形必须设计成为有利于减小阻力的形状。
而受力面越小压强就越大,可以更加轻易的穿透装甲,而炮管的口径是固定的,所以科学家们用一个轻质弹托把穿甲弹弹体夹在中间,弹托的口径与大炮口径一致。穿甲弹飞出炮管之后,轻质弹托就会随即脱落,而弹头则会继续飞行直到击中目标。
炮弹的速度和质量决定这炮弹的穿甲能力的好坏,有了速度之后就必须要在弹头质量上下功夫了,所以英国人使用了一种密度非常之大的金属—钨,也就是爱迪生发明的灯泡的灯丝的材质。当这么硬的一个弹头击中坦克后,巨大的动能会使得弹头逐渐切开坚硬的钢制装甲,完成穿甲动作。
不过英国人在研制过程中发现,当脱壳穿甲弹的弹头倍径达到口径的5-7倍时,弹药在飞行过程中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会发生弹头翻滚的情况,根本无法有效完成作战。战后,苏联人在英国的脱壳穿甲弹的基础上加装了一个十字尾翼,并加长了弹芯的长度,从而间接的增加了弹芯的质量增强了穿甲能力,而这个尾翼在弹丸飞行过程中也起到了稳定弹道的作用。至此,现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逐渐成型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