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美国压力下,被迫同意让X部队、Y部队出兵缅北。至1944年9月,日军威胁桂林美军基地时,蒋介石召见史迪威,要求“将滇西卫立煌部队之主力调回昆明,以备必要时转用于桂林方面。”卫立煌部队即Y部队。史迪威愤怒地回答:“远征军调回昆明,缅甸作战势必陷于崩溃,则前功尽弃,加强桂林防守,应调胡宗南部队出来,让第十八集团军也参加作战。”⑥中国面临日军空前强大的攻势,保卫本土显然是最重要的。如国民政府崩溃,收复缅甸,又有什么意义呢?
豫湘桂战役的结果,国民政府撑了下来,但损失惨重,齐锡生的判断或许是对的,“毫无疑问,假如中国能够把Y部队留在中国本土,则日军‘一号作战’造成的破坏肯定会大幅降低。”以牺牲中国本土为代价,史迪威在缅北取得了重大胜利,只是“北缅之胜利,远不足以抵国内东战场之损失”。⑦
史迪威执意在缅北作战的重要理由是打通中印陆上交通。然而事实是,远征军付出巨大伤亡(X部队伤亡1.8万余人、Y部队伤亡67403人),又历尽千辛修筑好的所谓“史迪威公路”,并未产生多大的作用。其至抗战结束前,运输量最小的1945年2月,为中国输送物资1111吨;运输量最大的1945年5月,也仅仅输送物资 8435吨。⑧这与史迪威预计的每月3万吨目标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中印空运数量则不断上升,1945年1月输送物资44099吨,6 月增加到55387吨。在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7月,一共有91183吨租借法案物资运到中国,其中空运部分为73682吨,输油管为11061吨,而缅北的所谓“史迪威公路”,仅仅提供了5900吨的运量。8万多远征军几乎被白白牺牲。⑨由此可见,史迪威反攻缅北的战略是完全错误的,他要为中国在豫湘桂会战中的惨败负相当之责任。
史迪威公路运输线组成部分。
注释:
①③《史迪威指挥权问题》,第311—312页,转引自《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第2辑):史迪威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第93页;②金光耀:《陈纳德航空队与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④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河南会战》(下》,中华书局1984年,第162 页;⑤⑥⑦杜建时:《抗日战争时期蒋美勾结与矛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78年,第198、199、210页,杜建时曾任蒋介石侍从室中将高级参谋;⑧⑨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 482—484页。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