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组中国军队地面装备的照片在网上短暂流传,背景中出现了一种尺寸巨大、一级发动机拥有4个喷口的战略导弹。从外型上看,这就是中国军队装备多年的东风-5系列战略导弹。这种液体燃料的两级洲际导弹自1984年在建国35周年阅兵上亮相以后,在1999年和2009年的阅兵上都没有出现。
资料图:1984年阅兵式上展示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战略力量的顶梁柱
本周,一组中国军队地面装备的照片在网上短暂流传,背景中出现了一种尺寸巨大、一级发动机拥有4个喷口的战略导弹。从外型上看,这就是中国军队装备多年的东风-5系列战略导弹。这种液体燃料的两级洲际导弹自1984年在建国35周年阅兵上亮相以后,在1999年和2009年的阅兵上都没有出现,就在外界认为这种导弹即将被更先进的东风-31、东风-31A和东风-41导弹取代之时,该弹却要“重出江湖”,这不免让人感到意外,也不由让人猜测,东风-5家族是不是又增加了新成员。
尽管是一款“老家伙”,但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东风-5家族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中国唯一具备实战能力的洲际导弹。回溯东风-5的发展史,就能了解中国洲际导弹大部分的历史。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是我军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神剑劲旅。蛰伏深山,只为让世界沐浴和平的阳光。组建56年来,这支英雄部队先后48次圆满完成重大演习演训任务,成功发射数十枚多型战略导弹。
资料图:月夜下的东风5。
东风-5洲际导弹的历史要追溯到1965年钱学森提出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在那个中国刚刚成功山寨了苏联P-2导弹的时期,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完整的地地导弹发展体系。这一体系计划要在1965年-1972年八年时间内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研制出中近程弹道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及远程导弹,这一俗称“八年四弹”计划中的远程导弹,就是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计划射程8000公里的东风-5型。
与后来东风-5飞过太平洋震慑美帝的形象不同,最早的东风-5导弹的假想敌反而是苏联,由于东风-4中远程导弹的射程勉强能够达到莫斯科,无法对苏联的西部工业区实施核打击,东风-5就成了覆盖整个苏联的大杀器。至于轰炸美帝本土的任务,原本是计划交给70年代开始研制的东风-6环球火箭和东风 -7三级液体导弹的——当然这两个“文革”计划最后都以下马告终。
关于东风-5的基本结构与大体性能笔者就不再赘述,而对于东风-5导弹家族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衍生情况,笔者则想加上另一款航天工业产品并行说明——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原因很简单,长征-2号就是在东风-5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甚至可以说,二者是并行研制的产品。因为在最初01批次的6枚东风-5导弹中,就有4枚被改造为长征-2号运载火箭。
东风-5号导弹的研制并不顺利,与“八年四弹”计划中1972年完成东风-5研制的乐观不同,由于国内薄弱的技术积累和“文革”对航天工业的严重破坏,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遥测弹才进行首次试飞,随后该型导弹的过程更是充满坎坷:第二枚遥测弹在1972年和1973年两次推上发射台,却在第二次发射时因为质量问题导致43秒后失控自毁;第三枚导弹用于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结果也在发射20秒后因为一根导线断裂而坠毁。此后东风-5 的研制方大力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整理整顿,才使得剩下的3枚01批次的长征-2号火箭全部发射成功。
借助在研制发射长征-2号运载火箭中积累的种经验,东风-5导弹的基本设计很快进行了10项重大改进。改进后的02批次东风-5导弹迅速开始进行研制生产,并在1978年至1979年间进行了多次不同弹道的试射,02批的东风-5导弹不仅解决了此前导弹不稳定的技术状态,还通过改变发动机关机方式和给箭体减重的方式,将东风-5的理论射程提升到10000公里,使其从远程导弹升级为洲际导弹。1980年,按照这一射程制造的东风-5号导弹进行了第一次全射程试射,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洲际导弹发射能力。
在这以后,东风-5号宣布定型,开始以缓慢的速度投产装备部队,而研制单位的工作重心也转到了进一步改进的长征-2号丙型运载火箭上来。在随后多年的研制过程中,长征-2号丙通过改进发动机、减重、使用新的导航系统等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将火箭的运载能力从1800kg提高的2400kg ——对于一种洲际导弹出身的火箭而言,这也意味着洲际导弹射程可以获得增加。但出乎外界的意料,中国并没有很快研制东风-5的改进型,连东风-5基本型的生产也异常缓慢——1989年,中国总共只有4枚能够作战的东风-5洲际导弹,1993年,这一数量增加到了8枚——尽管这是美苏之外唯一自行研制的洲际导弹,但这个数量确实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认定固体燃料导弹将成为未来武器的发展主流,加上本国固体燃料技术获得了一些突破,因此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固体燃料远程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31)的研制上来。为了集中资源,中国甚至取消了原计划研制的新一代机动式液体燃料洲际导弹计划(最终产品可能类似于朝鲜的KN- 08)。至于使用第一代可储燃料的东风-5,则被认为技术落后而不被军方看好。不过冷战结束后,中国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大大增加,东风-31又无法迅速服役,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风-5的改进型方案东风-5A才得以提上日程。
得益于长征2C的技术基础和军队经商获得的经费支持,东风-5A仅用数千万经费、2发测试弹就完成定型,不仅将射程增加到13000公里,还能携带诱饵等设备,增加了导弹的突防能力。这一型号后来成了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主力,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外媒所谓“20枚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的真身。
资料图:东风5导弹发射瞬间。
这之后,东风-5家族还实现了另一次发展,探路人依然是长征-2系列。90年代中期,为了发射美国的铱星,长征-2号丙进行了一次改进,已具备一箭多星发射能力。1997年,首枚长征-2号丙改发射了两枚铱星模拟星,并在随后的5次发射中发射了12枚铱星。这一技术的累积和中国在多弹头技术上的突破,最终造就了2006年中国试射的东风-5B多弹头洲际导弹。不过这一型号的产量更少,似乎只是用于技术验证和积累,目前无法确定是否服役。本次阅兵,反而可能是一个外界观察的机会。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