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游击战”3个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游击战到底怎么打?其战术应用范围及特点又是什么?本文拟结合二战时期东西方主要反法西斯战场的相关战例,为您揭示游击战的“不简单”。
抗战时期,中共武装及国民党军队在对日作战时均采用过游击战术,其中尤以前者发动的游击战最为成功,著名的游击战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也由此名扬天下。中共领导的游击战深植于自身基本国情之中。
以地道战为例,这一古老战法在宋代即已出现。抗战时期,中共发动民众,将之改造、创新,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平原游击战术。资料显示,1941至1945年,八路军及其领导下的民兵坚持在冀中平原上开展地道战,挖掘的地下通道密如织网。但与先前强调“隐蔽+防御”功能的传统地道不同,冀中地道更兼具“生活+攻击”作用。
以保定冉庄地道为例,地道全长16千米,一般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至1.5米,宽约0.8至1米,内部设有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洞口隐蔽、可防水、防火、防毒。整个地道网打防结合、进退自如,俨然一座攻防兼备的地下堡垒。依托地道,冉庄民兵以很小代价,毙伤日伪军上千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地雷战最初诞生于太南地区(今山西东南部一带),1940年之后,这一战术逐渐在胶东半岛等丘陵起伏地带推广开来并发扬光大。埋设地雷的本质在于“守株待兔”,因此其精髓在于合理布置各式“陷阱”,引诱敌人上钩,并让敌人防不胜防。图为抗日民兵在铁路线埋设地雷。
由于生产力落后,抗日民兵所用地雷多靠自行研制,类型多达30余种雷,从简易的踏雷、拌雷、石雷到较复杂点的子母连环雷、拉雷、水雷,再到工艺更复杂的梅花雷、丁字雷等等。据统计,在地雷战开展最活跃的山东海阳,当地民兵共与日伪军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
山地游击战是中共武装对付强大日寇的又一法宝。众所周知,山地交通阻塞、地形隐蔽、拥有较大的回旋缓冲空间,不利于机械化部队机动。而在中国,三分之二国土为崎岖起伏的山地、高原或丘陵,八路军、新四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也多位于山区,并依托后者创造出花样繁多的山地游击战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麻雀战、山地破袭战等。图为东江纵队在山地丛林区伏击日寇。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