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兵外骨骼有多先进
能举起50公斤重物 地面匍匐
这次在博览会上出现的由兵器集团202所研制的国产单兵外骨骼,被认为是这种系统国内的首次正式曝光。不过在2013年8月的一份《解放军报》中,报道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也在研究一种单兵外骨骼系统,并且还发布了照片。鉴于202所外骨骼项目的立项是在2013年4月,因此估计国内这种新兴项目的研制时间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
从照片的对比来看,202所依托兵器集团研发实力,其外骨骼在系统完成度上明显要略胜一筹。南京军区研制的外骨骼系统,试验的色彩非常浓厚,一些部件导线外露、外挂情况很多。而202所研制的外骨骼系统完成度较高,已经基本超越了原理样机和工程样机的阶段。202所的外骨骼系统能够做出一些诸如地面匍匐等较为复杂的动作,在安装上前向搬运辅助装置后,还能举起50公斤重物。
202所研制的外骨骼公开技术指标:
额定背负
负荷35公斤
额定搬运
负荷50公斤
额定背负负荷35公斤情况下,
平地步速4.5公里/小时、
平地行走续航里程20公里
点评:以上指标和国外相比还是可圈可点的。以典型的美国洛马公司研制的“HULC”外骨骼为例,“HULC”非常强调搬运负荷。美军的理想目标是负重90公斤情况下,步行速度最快达到每小时18公里,但目前无法达到。现在美军实验室中测试的数据是,负重90公斤情况下,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行进20公里。从这一数据判断,中国研制的外骨骼和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
但有意思的是,国外军方研制的外骨骼,经常披露搬运负荷的指标,但对于步行指标讳莫如深。像中国研制单位这样比较详细地公布各项指标的,是非常少见的。这也能看出中国军工人的自信。因此总体看,中国单兵外骨骼与外国研制的装备有一定差距,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外骨骼研制难点在哪?
钢铁侠战衣被评论为“机械设计水平变态、材料变态、控制系统变态、能量更是变态”。而这几个方面,恰恰也是外骨骼系统研制的主要难点。
1 首先看材料 早期的外骨骼是用钢和铝金属制作的,但造成系统自重过大,使外骨骼的动力在驱动人体之外还要克服自重。因此现在的研制都在降低自重,多使用复合材料、钛合金等轻质材料来让能量效率更高。
2 其次是动作装置 正是这一部分让士兵获得更大力量。以前,液压动力筒因其动力输出较大、动作执行准确获青睐,但其缺点是重量过大,而且液压装置有可能泄漏。现在“动作装置”研发的重点转向小型或微型的永磁伺服马达。这种伺服马达能够组装成微小的组件来实现大力矩和高响应度的运动。
3 第三是关节的灵活度 这涉及到外骨骼能够完成更多的战术动作,例如匍匐、跳跃等。这些动作对于人体关节来说轻而易举,但对于模仿人体关节的外骨骼来说就难度较大了。尤其是人体肩关节、胯关节、脊柱等部位,都是外骨骼模仿的难点。目前主流的外骨骼都是沿着人体的肩部、胯部和膝盖,设置外部球形接头,然后通过平行的连接杆实现连接。但在运动时,这些外部的人造关节和连接杆往往与人体的贴合度发生错位。现有的外骨骼系统虽然不干扰步行,但对使用者的弯腰仍有较大影响。
4 第四是控制系统 良好的外骨骼系统应该有一套精密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来控制外骨骼对人体的动作进行响应。如果响应速度过慢,动作效率低;而响应速度过快,则有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伤害。由于人体不同关节动作速度有快有慢,因此外骨骼控制系统也必须能协调速度,让使用者感到外骨骼是一种助力而不是阻力。而且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发现并阻止使用者的错误动作,例如摔倒,这对于本身行动不便的伤残人士很重要。
5 最后是电源动力 像钢铁侠那样拥有无所不能的反应堆,仅是电影中的幻想,现有动力输出较强的内燃机由于噪音、隔热等问题无法应用。因此,现在主流外骨骼系统均使用电池来驱动电动机。高容量的燃料电池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也只能勉强满足需要。有些专家则设想,未来可以对外骨骼使用无线电能传输。
外骨骼发展走向何方?
动力外骨骼系统作为单兵装备领域的新发展点,得到了军事大国的普遍重视。虽然军方不能期待单兵外骨骼能让士兵成为钢铁侠,但一个“士兵背负上百公斤装备、在高原山间健步如飞”的场景有着十足的吸引力。
从 21世纪十余年来外骨骼装备的发展看,实现这一目标有着不小的难度。以美军为例,在研制出几种单兵外骨骼系统后,还没有一种在战场上投入测试。因此,就目前技术发展看,单兵外骨骼系统很可能优先应用在非战斗领域,例如后勤运输、场站维护、装备修理等需要士兵进行大体力搬运的场合,来缓解士兵们的工作强度。
另外,现有外骨骼虽然适用不了激烈的战场,但在军民融合的医疗领域仍有巨大价值。对于受伤士兵,外骨骼系统可有效帮助他们恢复行动能力乃至工作能力。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