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立65年来有那么一批人是要永载史册的,他们的付出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和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两弹元勋一样,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有一批这样的科学巨匠为我们的军工事业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是:
第一,第四代重型战斗机歼20总设计师:杨伟
杨伟是我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兼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现已升任中航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主持歼20设计工作。
杨伟同志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他22岁研究生毕业,34岁晋升为青年研究员。
十七年来,他怀着航空报国的强烈愿望,勇于创新,在航空高科技研究和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工程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
第二,辽宁号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
朱英富是中国著名舰艇设计及造船专家,中国海军国防中多种现代化舰艇的总设计师,包括新近下水引起世界关注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1996年,担任新一代两型驱逐舰052C型驱逐舰总设计师。代表舰艇有:“武汉”号导弹驱逐舰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这款舰艇先后参加过中俄联合军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访问欧洲四国,首批赴索马里海域执行国际护航任务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今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自主研制国产化的编队区域防空型驱逐舰的国家。
1990年,担任F25T型护卫舰工程总设计师,该型号出口泰国。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新型护卫舰主要出口国之一。
中国海军“隐形舰船”总设计师。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航空母舰总设计师。
第三,神舟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戚发轫,中国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戚发轫自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的40年间,不仅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1992年,他走马上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用于载人发射的“神舟”号飞船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与世界先进的飞船相比,“神舟”号载人飞船有着诸多的中国特色。
神舟载人飞船戚发轫
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即“三舱一段”。飞船总长8.86米,总重779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戚发轫说,“神舟”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留轨利用能力和返回舱可用空间大等特点。国外的载人飞船如原苏联的“东方”号飞船是单人单舱飞船,美国的“水星”号飞船是单人双舱飞船,航天员只能半躺在座椅上,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按电钮、拉手柄等操作动作。“神舟”飞船越过了单人飞船、双人飞船阶段,直接采用多舱组成,飞船内空间较大,航天员既可以非常舒服地在舱内工作,又可以离开座椅,通过舱门进入轨道舱内,进行各种科学试验活动。
戚发轫介绍说,国外现有的飞船执行完任务后,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则变成太空垃圾。“神舟”飞船具有留轨的能力,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飞船轨道舱上的太阳翼提供的电能,可供飞船在太空中工作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试验任务,完成对天体和地面的观测任务,就像一颗科技卫星一样。
原苏联、美国的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前,都进行了数次搭载猴子、狗或猩猩等动物的试验,用以检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为什么中国的无人飞船试验,不让动物先上太空?
戚发轫谈了三个理由:一是动物的生理系统和人的有区别,测量的数据未必可靠;二是猴子等动物上了飞船,不会安分地坐在坐位上,容易闯祸;三是中国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可利用模拟人体的代谢装置做试验,提供人在太空中飞行的各种数据。另外,由于国外已有载人航天的经验,表明人在太空中进行飞行是可行的。
戚发轫说,中国的载人飞船还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可实现人货合运,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神舟”三号飞船就已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行能力。
第四,东风31洲际导弹总设计师:刘宝镛
刘宝镛,导弹总体设计专家。1936年1月生于天津。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飞行力学和弹道导弹总体设计工作。曾参加中国第一代液体近程导弹及中国第一代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
曾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总设计师,大胆采用新技术,组织攻克了13项重大关键技术;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
东风-31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北约代号CSS-9)由中航集团公司、第二炮兵部队和其它科研单位联合研制,总设计师为航天一院刘宝镛院士。
该导弹前身是东风23导弹计划,1978年立项,项目编号203号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打击前苏联欧洲地区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用来代替射程5000公里的东风-4型液体中程导弹。
1984年因为新技术的注入而换项831工程。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铸造技术一直是研制固体洲际导弹的瓶颈难题,经过中国军工科技人员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铸造技术,于1988年设计定型,1989年生产出第一枚原型弹,命名为东风31。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