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地上,江姐这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而说出的“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这振聋发聩的话语,被无数人们引为战胜困难的座右铭。江姐钢铁般的意志让人肃然起敬,而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柔肠百结的情感故事,更是催人泪下。
○摘编自《解密红岩档案》 厉华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1月
组织决定让他们假扮夫妻
1943年5月,在成都工作的江竹筠接到了组织给她的一项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回重庆与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假扮夫妻,以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
当时彭咏梧的公开身份是中央信托局的中级职员,但因没有家眷,只能住在十几个人的单身集体宿舍,这对开展地下活动非常不利。恰巧在这时,中央信托局刚修好职工宿舍,因此组织上决定彭咏梧以家属要来的理由申请分房。作为业务骨干,彭咏梧的申请得到同意,他分到了一套住房。但是,彭咏梧要求把在云阳的妻子、孩子接来的请求却没有得到批准。
当时根据地下党组织决定,彭咏梧从云阳、万县县委书记的岗位上调到重庆。他到重庆不久,即经过组织同意,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叫她带上儿子到重庆来。但是,因当时儿子彭炳忠正在出麻疹,而妻子谭正伦借钱与人办的一个家庭纺织作坊也刚刚开张,无法脱身,于是她回信给彭咏梧,希望过段时间再去重庆。
谭正伦的这封回信,却引起了市委同志的担心和警惕。因为,当时重庆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极大破坏和不堪设想的后果!
而彭咏梧来重庆时,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二委员莫达在公开介绍彭咏梧时,说他是中央大学的毕业生,又在北平银行当过职员,因此,如果他与云阳老家的通信被特务邮检发现,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重庆市委第二委员莫达建议彭咏梧立即断绝与下川东的一切联络,包括与妻子的通信。
而现在,正需要有家庭做掩护,彭咏梧提出把妻儿接来,本应是可以的,可考虑到彭咏梧的工作性质,特别是整风期间,有大量的文字工作和联络工作需要处理,一个普通的家庭不能起到帮助老彭工作的作用。因此同志们提出,能够掩护彭咏梧的,应该是稳健而有学识、能应付各种复杂环境、有斗争经验的党内的女同志。
在人选的问题上,市委经过讨论,选中了虽然年轻但却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贫苦家庭。8岁时,由于家乡的一场特大旱灾,江竹筠姐弟在母亲带领下,从自贡乡下到重庆,投奔三舅李铭义。12岁时,接受三舅的安排,进入由慈善家刘子如和李铭义合办的孤儿院小学读书。
1936年秋,江竹筠小学毕业,考入南岸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向来文静不爱出风头的江竹筠坐不住了。
暑期到了,她不再像过去那样潜心帮助母亲谋生,而是和同学们组织了歌咏队、宣传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演话剧,唱救亡歌曲,贴标语。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下,江竹筠迅速成长。
1939年春天,江竹筠读高中。就在这年的夏天,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政治生命。
1941年,21岁的江竹筠完成了中华职校会计专业的学习,被地下党组织安排到宋庆龄、邓颖超领导的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工作。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南方局按照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作出调整重庆地下党组织、紧缩党员数量的决定。她被川东特委指派担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单线联系沙坪坝一些高校的党员和新市区内的女党员。
1942年下半年,江竹筠与她的上级区委书记魏兴学接头时,两次发现有人监视,于是党组织立即决定她转移撤退。江竹筠离开慰劳总会,考入綦江铁矿当会计。
1943年初,组织决定安排江竹筠到成都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合作社工作。
一种特殊情愫在他们心中悄悄滋生
对于彭咏梧来说,他与江竹筠虽未曾谋面,但却是神交已久。
从1941年8月起,彭咏梧除全面负责市委工作外,还具体负责建立和领导重庆沙磁区、新市区一带的地下党组织和学生运动。
江竹筠是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单线联系的党员正是在彭咏梧具体负责的这一地区,两个人的工作神秘地交叉着。
江竹筠的上级魏兴学向彭咏梧经常讲到新市区女区委委员江竹筠,说她虽然年轻,却稳重、干练,不仅把新市区的女党员联系得很成功,而且把沙坪坝一带高校的工作领导得隐蔽且卓有成效。
可是没想到,他和江竹筠的相见竟会是组织上给他安排的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
对于江竹筠来说,这份任务的困难绝不亚于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
扮假夫妻确有很多具体问题。朝夕与一位男同志在同一间屋里共同生活,白天是一套,晚上是另一套,又要使旁人看不出是假的,这毕竟不是在舞台上演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万一露了馅怎么办?还有,假扮的时间有多久,要是时间长了,真的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怎么办?
假扮夫妻的生活考验着彭咏梧,也考验着才23岁的姑娘江竹筠。刚开始时,她是那么不习惯。邻居称呼她“彭太太”时,她差一点忘了自己已“为人妻”,以为不是叫她。她立即警觉起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有强烈的掩护组织领导的责任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