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怀想民国“美好”的人们自然舍弃了王耀武,但他统领74军独占鳌头的抗日战功又不愿抛开。而此时,当年战场被击毙、没有了被俘受改造机会的张灵甫成为道德“完人”,经包装为“自杀”后,王耀武与74军的抗战之功也全被安放到了张灵甫身上。
张灵甫与王玉玲夫妇资料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张雄文供稿
一、傲居五大主力之首的“常胜军”
解放战争之初,蒋介石虽有四百余万军队,但支撑其军魂的是黄埔嫡系部队里的五大主力: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整编11师)、第74军(整编74师)。
这五大主力最终灰飞烟灭,化为蒋介石一统江山的“金陵春梦”。其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歼灭了新1军、新6军;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两个半:整编74师、第5军,以及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带5个纵队(军)与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合力吃掉18军;刘伯承则指挥中原野战军歼灭了半个18军。
粟裕与华东野战军不仅歼灭的五大主力占多数,而且1947年5月便首开先河,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令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大感意外,毛泽东为此还兴奋地吃掉了一大碗红烧肉。
74军(后更名为整编74师)号称御林军,是抗战以来国内战场几乎唯一无败绩的中国铁军,它的编制序号虽然是74,但实际上当之无愧堪为“天下第一军”,其余四大主力难以与之抗衡。蒋介石曾不无自豪地说:
“自先总理手创黄埔以来,革命军队迭经内外战争,成就了许多能征善战的英雄之师,这其中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第74军作风顽强功勋卓著,最为国人钦佩,而74军又是其中最突出之代表。74军不愧是国军的模范,军人的表率。”(注释)
美军顾问团也对74军青眼有加,认为“中国国军只有74军能打”。但这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最终竟被华东野战军一锅端,几乎是上至师长下至马夫一个也没有跑掉,堪称粟裕军事指挥生涯的一大奇迹,令千古兵家荡气回肠。
蒋介石倾全国之力及美援供给的整编74师的武器装备,绝非华东野战军所能相提并论,试以整编74师与华东野战军主力4纵和6纵装备比较:
整编74师装备计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36门75毫米山炮、108门105毫米迫击炮、108门81毫米迫击炮、108门37毫米战防炮、486门 60毫米迫击炮、255具火焰喷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1080挺7.62毫米 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军官配9毫米勃郎宁 M1911A1手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
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加起来仅有各种枪13991支(其中冲锋枪92支)、各种火炮46门(其中山炮12门),无任何坦克汽车。
这一对比虽是1946年的数据,随后依靠各种缴获华东野战军的装备已非最初的“小米加步枪”,但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时,依然不曾改善多少,与整编74师有不小的距离。
二、74军抗日战绩的主要创造者是军长王耀武
74军装备了得,它的指挥者也非等闲之辈。
74军从1937年9月组建到1946年3月更番号为整编74师,共经历了四任军长(师长),均为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首任军长、黄埔一期生俞济时,二任军长、黄埔三期生王耀武,三任军长施中诚,四任军长(师长)、黄埔四期生张灵甫。
四任军长中,以74军创建者之一、该军抗日战绩的主要缔造者王耀武与74军终结者张灵甫两人的名头最响,而这两人最终灰头土脸退出历史舞台,都与中共常胜将军粟裕有关。
让74军登于荣誉巅峰的是抗日名将王耀武。
他于1904年出生于山东泰安,比最后一任军长(师长)张灵甫尚小一岁。1924年11月,他借来路费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以其精明强干、睿智冷静逐渐成为蒋介石倚为干城的爱将和黄埔系出类拔萃的骨干,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
王耀武的成就与官阶都超过诸多黄埔一、二期学兄,国民党军中有“三李不如一王”之说,即同为山东人的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这三个黄埔一期生,都不如王耀武这个黄埔三期的同乡小弟。
王耀武还赢得了对手的赞誉,被中共名将粟裕称为“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者”。粟裕处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之地,一生打败、击毙与俘获的黄埔嫡系将领众多,能让他颔首称赞的仅有两人,一个是王耀武,另一位则是非黄埔军校出身的黄埔系骨干——“老虎仔”薛岳。
王耀武能在国民党军中出将入相首屈一指,基于两项超常本领。
一是擅长人际关系。进入黄埔军校前,他当过上海店铺小伙计,即小说中常见的“店小二”,可谓长袖善舞,很会来事。他与何应钦、刘峙等黄埔老师和长官的关系都不错,很快便升任为连长。
经过北伐、中原大战,1930年9月王耀武已顺利地当上了团长,军衔为上校,与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出任团长的时间相差无几。也就是说,他虽然投身黄埔较晚,未能幸运地考入机遇更多的一期,但官衔却迎头赶上了一期的许多师兄们,为后来的出将入相打下了基础。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