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解放军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蓄势待发。 李鸿林 摄
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刊5月23日报道,中国是核大国俱乐部第五位正式成员,1992年北京批准《核不扩散条约》巩固了这个地位。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的许多指标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因此北京的政策日益明确地发出了第二超级大国的信号,谋求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和地区性问题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一直把核地位当作大国必不可少的标志,现在为了巩固超级大国地位,挑战美国全球霸权,更加重视核武器。
中国现代核战略
核学说是国家军事学说的组成部分,阐述国家有关核武器使用、发展、部署和安全保障,以及核技术和核材料扩散、转让监管方面的官方立场。中国没有名为“军事(或核)学说”的正式文件,详细介绍中国军政领导层对核武器的官方立场。不过,根据党代表大会材料,领导人讲话精神,签署的国际条约,国防部颁布的白皮书,军事学者的著述,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仍能相当全面地分析中国的核战略。总体而言,中国核武器使用方面的现代核学说基本条款如下:
第一,中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会对无核、弃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坚持遵守这项原则意味着,中国军政领导层与其说是把核武器当作确保最后胜利的真正的战争手段,不如说是确保威慑潜在对手,阻止其对华使用大杀伤武器的政治工具。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军队,配备相当先进的常规武器,完全有能力在不使用核武器、伤亡程度能够接受的情况下,确保在周边任何方向战胜任何潜在敌人,后者如果使用核武器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中国现有的优势。况且,在对方现在拥有核武器数量和质量优势的条件下,如果实施大规模先发制人核打击,中国不仅难以取胜,甚至会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二,作为核威慑手段,中国应当有能力确保实施反击,对潜在敌人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坚持这项原则意味着,中国核武器即使遭到敌方先发制人打击,仍应保持作战稳定性,保证有能力对敌实施报复性反击,造成敌方无法接受的损失。这种反击将在存活下来的中国核武器显著减少的情况下进行,主要反击目标是敌方大城市和工业区。
中国军政领导层认为,在可能遭到潜在敌人大规模先发制人打击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核武兵力兵器的作战稳定性,主要保障途径是贯彻落实以下措施:使用机动兵器,比如公路机动式战略导弹系统执行战斗值班任务;增加海基战略核力量的数量,提高其作战能力;通过防空和反导兵器提高核力量阵地防御的可靠性;加强核力量阵地的警卫,防范敌方和恐怖分子特种部队破坏;加强弹道导弹发射井的防护水平;提高核兵力兵器作战指挥可靠性;研制和装备新型武器系统对抗美国在建的全球反导系统;提高导弹发射井和公路机动式导弹系统的伪装效果。可以断定,为了保存核反击能力,中国可能建设非常安全而隐蔽的核武器存储基地,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能在遭到大规模先发制人核打击后的较短时间内,部分恢复核实力,对敌实施报复性反击。
与核武器有关的各种国际条约促使中国对核学说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是1996年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虽然北京尚未批准这项条约,却一直在遵守相关条款。中国1992年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承担了不向任何国家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并对其实施严格监督的义务。
中国对军事威胁的评估
有关中俄相互威胁的问题已经全部彻底消除,并在条约和法律层面上以相应方式加以巩固。1992年12月18日中俄关系基础联合声明强调,两国之间所有争议问题都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双方承诺相互之间不诉诸武力,不以任何形式,包括使用第三国领土、领海和领空进行武力威胁,任何一方都不参加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军事政治联盟,不和第三国缔结任何有损对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和协议。1994年9月3日中俄战略核武器互不瞄准和不向对方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联合声明,基本确认两国之间不存在相互威胁。为了增加军事领域的信任,2009年10月普京访华期间签订了两国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发射情况的协议。 2001年7月 16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使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从法律形式上巩固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促进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很显然,根据中国官员的声明,中共代表大会材料,以及中国军事理论家的著作,可以看到,中国领导层在现阶段把美国视为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的超级核大国,认为美国企图维持其在苏联解体后得到的全球霸权,为了保证美国繁荣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利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资源,不惜一切手段维持和巩固这种状况。随着中国最近十年来在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在主要发展指标上超过美国,中国领导人认为,华盛顿已把中国当作当今世界唯一能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家。美国执政精英自然把中国当作敌对外交、经济和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