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马关条约》签署日的4月17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多元视野下的钓鱼台问题新论”(台湾称钓鱼岛为“钓鱼台”)国际学术研讨会。
资料图:中国海警船巡视钓鱼岛海域。
就在《马关条约》签署日的4月17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多元视野下的钓鱼台问题新论”(台湾称钓鱼岛为“钓鱼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四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各自专业角度和政治立场,对钓鱼岛问题展开讨论。曾经的保钓健将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到场致辞,以“历史四大阶段”说明钓鱼岛列屿争议的发展过程。
马英九开场就依据史实,将钓鱼岛的发现、命名、使用、海防、归属、争议的产生等过程娓娓道来,他强调,美国将钓鱼岛列屿的“行政权”交予日本,但并不产生“主权的转移”,钓鱼岛的主权是“中华民国”的,是“中华民国”固有领土。后有讨论学者指出,这样的提法可以归纳为“不否认日本对钓鱼岛治权,不承认日本对钓鱼岛主权”。
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站在日方立场,以外交档案和历史史料为依据,对钓鱼岛问题的形成,尤其是中国态度的不断变化做了分析。他指出,日本占据钓鱼岛“合法合理”,而中国历代政府对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反反复复,甚至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字材料中还出现“尖阁诸岛”字样,可见中国政府一开始是承认日本对“尖阁诸岛”主权的。他认为,当1970年代宣布钓鱼岛周边海域发现海底油田时,两岸才开始主张对钓鱼岛的主权。
对此,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邵玉铭教授反驳说,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主张,要远早于石油的发现,当然不是为了石油,何况钓鱼岛周边的开采成本巨大,不经济也不效率。钓鱼岛问题可上溯到清政府与日本签署的《马关条约》,此后台湾及其周边岛屿一直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在统治期间篡改了台湾地名,推翻满清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中国政府都未曾台湾进行过统治,刚接手台湾的中国政府对台湾及其周边岛屿的状况了解不周,因此未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日本所称“尖阁诸岛”就是被日本窃取的“钓鱼岛”。何况,日美之间私相授受,暗箱操作,中国政府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如何抗议?
台湾国际法学会李明峻秘书长站在法律层面,指出日本非常善用法律来为自己辩解,他形容日本是不折不扣的 “法霸”。法律不一定站在有理的一方,而更多的是站在会运用法律的一方。日本就非常善用西方式的话语,在国际社会寻求同情和帮助。他强调,中国也一定要吃透国际法和各种公约,用西方的案例作说明,在西方话语掌控下的国际社会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东亚统合研究中心执行长蔡翼补充说,中国其实掌握着大量的史料和证据可以说明问题。我们应该将我们的证据和论述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作成通俗易懂的文宣,来向国际社会争取同情和支持。这一点本是中国人最不屑做的,但却是不得不做的。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法学研究中心邵汉仪认为,不能把美国过于简单地看作是“祸根”。他认为美国方面当时将钓鱼岛“行政权”交给日本,其实是有听到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提出的抗议和理由。美国正是因为认为中国方面有一定道理,故没在把琉球主权交给日本的同时,连同钓鱼岛主权一起交给日本。美国认为两者都是美国的盟友,故取此折衷的办法处理了钓鱼岛,而使自己的立场跳脱于中日之争。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赵国材教授称,美日密约划界的时候,日本确实以混淆视听的手法欺骗美国,声称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整个琉球都是“日本旧地”,不了解东亚历史的美国确实上了日本人的当。但他也同时反驳“美国无辜论”,称即使当时确有此况,但现在的美国政府却一直以钓鱼岛问题为筹码,牵制中国或日本,美国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一点毫无改变。钓鱼岛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大国较量的国际政治问题,美国的立场没有那么单纯。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郑海麟教授实际走遍了台湾周边的每一个岛屿,逐一考证了每个岛的原始名称与日本篡改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他说,在他考证的反驳下,很多日本学者也不得不承认钓鱼岛并非是“无主地”,他称“‘无地主’不等于‘无主地’”,日本对钓鱼岛的占领,是不折不扣的偷盗行为、强盗行为。他甚至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认为国际法或国际公约都是西方人以西方殖民体系思维建立的,是一套西方式的话语权。而中国的对外关系则有着中国特有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时中国式的秩序观。古代的封建中国是一种“天下”观,中国除直属地域以外,还存在“内藩”与“外藩”不同层次的周边关系,这与殖民体系截然不同。中国要学会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权,让国际社会了解东方式的对外关系。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