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生活》画刊所发阎锡山照片(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2012年第13期,节选自《“山西王”阎锡山的生死两界》一文。
阎锡山起落之间
回望一九三○年中原大战之前的阎锡山,在中国何其显赫与重要。当中原大战爆发时,美国TIME(《时代》周刊)选择阎锡山作为封面人物,突出报道的正是他多年来统治山西的政绩和长期保持中立的策略。《时代》周刊写道:
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在中国包围之中)。目前,尽管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为富裕,因而,这使他显得出类拔萃。他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时代》,一九三○年五月十九日)
这一报道并非虚言。客观地看,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头二十年的中国,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和奉行的中立策略,的确为山西带来了稳定与繁荣。
阎锡山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1917年,阎氏发表《兴利除弊施政大要》,次年发表《山西国民政治实行大纲》,均以农业为首务。以农业为首,阎锡山提出三事六政:种棉、造林、牧畜;禁烟、天足、剪发、水利、种树、蚕桑,三事六政相辅而行。
修公路、铁路,建工厂,山西形成了自己的近代工业体系。
山西的教育,当时也在全国领先。山西早就实行了国民义务教育,到1916年,山西每万名国民中有小学生二百九十人,居全国各省之首。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相应发展,阎锡山颁行山西教育计划进行案,促进了这一发展势头。(参见《山西史纲》)
然而,阎锡山的落败恰恰在于他改变了独立、中立的既定方针,贸然决定,走出山西,与蒋介石相抗衡。
一九四九年,当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之际,阎锡山一度又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则是因为他的“太原守城战”。此时,《时代》周刊的姊妹刊《生活》画刊发表过一张阎锡山照片。红色军队兵临城下时,阎锡山一身戎装,坐在太原的指挥部书桌旁,桌上分别摆着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大幅照片和马歇尔将军的小幅照片,左手将一盒毒药倒在桌上,面对镜头他特意表露出凝重而又决断的神情。《生活》的通讯即写道,阎锡山决心已定,要与部下死守到底,与太原城共存亡。随后的情况是,他飞离了太原,而他的五百名部下,包括亲人在内,在红色军队攻进太原城之后,集体吞药自尽,即阳明山故居前碑文所写“太原五百完人”一事。
一年之后,落败来到台湾的阎锡山,彻底离开政坛,台湾后来的一切起伏跌宕,都与他无关。他的新建住所选在台北远郊的山间,他在落寞中,在被世人淡忘、被时间过滤状态下,走完生命最后十年。
人走,屋在,山岚依旧青翠。阳明山这一座故居,走进荒芜,走进萧萧芦荻映衬的苍凉,却是必然。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