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日因钓鱼岛争端引发的摩擦与对抗正在继续升级,继执法巡逻船、渔船、民用飞机较量之后,双方的战斗机1月10日在东海油气田空域发生了直接对峙。国内外评论普遍认为,此次对峙拉高了“走火”的风险。东海上空一时乌云滚滚,中日会因为空中的“擦枪走火”爆发冲突甚至战争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防空识别区“空中遭遇”事件的性质。这类空中对峙在世界上广泛存在,它本质上属于例行巡逻与例行跟踪,中日两国虽会暂时不适应,但终将会逐渐冷静并习惯。按日方说法,此次事件发生在日方防空识别区内。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它比领空甚至专属经济区空域的范围都要大得多,通常由主权国家自己设定,随意性较大,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对于进入防空识别区但未进入领空的外国军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只要未进入其领空,主权国家并无权力开火。冷战时期,苏联长期在英国、日本的防空识别区内进行巡逻飞行,英国、日本也进行着相应的伴随飞行,虽多次出现摩擦,但最终也都相安无事。
日本的防空识别区涵盖了中国的东海油气田空域,甚至大大超出了日本所主张的“日中中间线”以西的空域。姑且不论日本防空识别区的设置范围是否合理,中方军机只要不接近或进入日方的领空,日本不可能采取强力手段予以应对。对尚处于其所谓防空识别区外围的中国飞机如此大动干戈,日方实在是反应过激,小题大做。随着中国空中力量活动半径的日益增大,日方应该适应中国军机经常性地出现在其防空识别区;当然,中国军机也要习惯在日方的防空识别区被跟踪监视。
对于在钓鱼岛上空活动的中国执法飞机,因钓鱼岛事实上属于争议领土,日本所谓的曳光弹攻击更是违背国际法有关和平解决争端的精神,这与应对1987年前苏联轰炸机进入日本无争议的领空不可相提并论。日本政府应该很清楚这种行为的后果。
这种巡逻与跟踪较量的游戏蕴藏的最大风险就是“擦枪走火”,然而,从技术上而言,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几乎是微乎其微。除了历史的经验依据之外,中日两国主力机型的性能以及空中指挥体系的进步更避免了这种可能。中日今后空中对峙的主力将是三代机甚至是四代机,目前双方对抗的主力是歼-10和F-15,这些飞机的性能,尤其是机动性能相当卓越,规避危险的能力很高。与此同时,战斗机与场站、预警平台及指挥中心的通信通道也越来越完备,几乎都能做到图像的实时传输和一体化指挥。这种情况下,发生飞机意外碰撞,或意外走火的风险较传统的二代机和空中指挥模式要低得多。
日本会主动向中国开火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一是中国今天的海空实力早非昨日阿蒙,双方的力量对比正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二是受制于《美日安保条约》,日本依然没有独立的对外宣战和作战指挥权力,如此重大之行动,必须得征求美国的意见并得到首肯,而中日战争并不利于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虽致力于在东亚浑水摸鱼,在中日间制造矛盾,从中渔利,但一旦中日由“冷对抗”转变为“热战”,美国将陷入两难境地。履行与日本的条约义务意味着与中国的直接对抗,而这一直是美国极力避免的;不履行条约义务,意味着美国的承诺不再有效,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威信将大受影响。因此,这也是美国政要近期多次督促日本要冷静处理与中国及韩国领土争端的原因。三是炒作海洋争端问题无法长期撑起民众的支持率。对于日政府而言,搞好经济才是其主要任务,与中国打仗,右翼说说可以,日政府如果真正实施,无异于自掘坟墓。
对于中国而言,在和平的状态下,通过经济、外交、政治及军事等手段维权始终是上上之策,中国可通过冷对抗逐渐引导、逼迫日本回到谈判桌前。相反,与日本的冲突和战争成本和代价巨大,中国的总体战略是备战但要慎战,。
既然双方均无意于战争,但又存在现实的对抗理由;那么可以预见,虽然舰机对峙、相互跟踪监视、互为假想敌演习等各类“冷对抗”将会频繁上演,但“热冲突”却不太容易发生。我们对此应冷静观察,客观应对。(作者:胡波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学者)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