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 国防大学教授
未来中日如何?且看历史的回答
日本百年之梦
――战胜中国
国防大学 戴旭
时下钓鱼岛危机风起云涌,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都被激活了。钓鱼岛是中日近代关系史上的一个“中途岛”。在它之前,有中日甲午战争和中日琉球争端,在它之后有“9・18”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钓鱼岛也是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个“中途岛”。发生于2012年9月11日,因为日本政府国有化“购岛”引发的这场危机,被很多国人称为中国的“9・11”事件。双方围绕钓鱼岛的争论,很快就扩展到了历史话题、经济话题和军事话题,现实中虽然还没有剑拔弩张,但心理上双方其实都已经枕戈待旦。未来中日会如何?只有历史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时间点:明治维新后
日本早自以为是
中国文化传承者
在世人印象中,日本是善模仿而不善思考的民族。但自一百多年前的明治维新后,日本不仅政治、经济、军事发生全面变化,其思维方式也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领导这一社会变革的青年武士,提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口号,采取“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的军国主义政策。名为“四方”,其实只是西方――中国及其周边所属势力范围。
地理上一衣带水,两千年里中国领先世界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事实,让日本无可选择地成为中国文化的学习者;无所不在的“中国”熏陶濡染,又固化成日本一种恒定的心理,即自觉自愿地自以为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南宋被蒙古征服,日本为之举国戴孝,认为中华正统文化已灭,东瀛成为中华文化余脉。
征朝鲜 占中国 夺印度
丰臣秀吉绘制侵略蓝图
地理、心理,使日本与中国纠结出复杂的“血缘关系”。世人但知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蚕食鲸吞,岂不知,日本却视并吞中国为地理、生理和心理的回归。相当程度上,受这种“血缘关系”的支配,日本始终有一种登陆靠岸、西进中国的莫名动力。
自中国明朝后期,日本战略家丰臣秀吉就计划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他制定征服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夺取印度的侵略蓝图,并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丰臣秀吉虽然没有如愿,但他的思想,却成为日本近现代战略文化的根源。
时间点:甲午战争打响
汉学家写中国地理志
军人教材成小学课本
明治时期战略文化的代表是福泽谕吉。他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晚年成为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主张侵略朝鲜,进攻中国。时日本有人指福泽谕吉的主张是“企图变日本为强盗国”,“必为将来遗留不可挽回的灾祸”。福泽谕吉之武士道精神,深印在许多日本人头脑之中,影响日本社会各个层面。日本终于等到近代清朝衰落遭遇西方入侵,而日本凭借“明治维新”成功,遂于1879年并吞中国藩属琉球国。
甲午战争前,日本陆军参谋局的汉学家、史学家中根淑编写了一部《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专讲日本山川险要、地理、气候、风俗、政治、物产、户口以及战史、战场等。在这部日本国第一部军事地理志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书本为陆军军人教材,而今为小学课本。”
战争打响之前
间谍深入腹地
甲午战争1894年在中国东海打响,而之前日本间谍已深入中国湖南湖北云南广西,为日本搜集中国全面情报。1889年4月,年轻的间谍荒尾精向日本参谋本部递交有关中国大势的分析报告,认为大清国“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祖宗基业殆尽倾颓”,认为西方必将瓜分中国,这样又将会牵连日本。他建议日本“先改造中国”,然后“团结中国”对抗西方。
另一位间谍宗方小太郎,1895年分析《中国大势之倾向》。当时东西方均有不少人看好中国即将崛起,但宗方小太郎认为中国虽然表面上在不断改革和进步,但大清全民都腐败,且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迹象,“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经不起大风地震之灾,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见雪珥《绝版甲午》)。这些报告促使日本决心向中国开战,以效法元、清故事。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