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日本在9月11日悍然将钓鱼岛“国有化”以后,北京采取了强硬的应对措施,中、日两国频频过招,却尚未诉诸军事手段,目前仍属于点到为止的阶段。中国大陆渔船千帆竞发,前往钓鱼岛捕鱼作业,所获甚丰,台湾近百渔船不甘落后,也纷纷驶往钓鱼岛周边海域捕鱼,台北迫于岛内压力,也派遣海巡署船舰赶往护渔。
值此情况下,两国三方围绕着钓鱼岛主权引发的争端愈演愈烈,呈现一派斗智、角力的激烈竞争,令人目不暇接。今后情势演变更是复杂多变。笔者在此对最近钓鱼岛争端稍作一个总结,并对今后情势走向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上发难以来双方应对的全过程着眼,就全盘擘画说来,则初期北京战略规划落后于东京。
北京对日本悍然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计划付诸实施的决心估计不足。自日本媒体频频放风,将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云云,至今已有数月之久,8月份甚至明确扬言要在9月11日实施“国有化”。显然,这是东京在摸底,探测北京在这个问题上的底线。假若北京对此有足够的估计,则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也不致于陷于被动矣。北京反制措施迟迟没有出台,则归咎於战略估计不足。在国际关系快速互动的过程中,一国对於危机应对的策略,贵在及时造势,在布局下子时占得机先。一着乖误,即处处陷于被动,至少也是事倍功半。此其一。
在钓鱼岛争端中,北京进行战略规划时,对美国向日本施加压力的意愿和可能性估计过高。日本在涉及国家安全利益时,对美国的旨意仅在于配合而已,并不至于亦步亦趋,而且在配合的过程中,也是择机打小算盘。
这方面,日本战略规划是有传统的。日本在擘画大战略时,原则是先“傍住”一个大国,扩大势力范围,同时超出其对该大国的承诺,择机打小算盘,却又掌握分寸,“进两步,退一步”,等到该大国最终察觉省悟时,为时已晚矣。这方面,史实昭然,不赘。
在钓鱼岛争端发酵的过程中,北京派副总参谋长蔡英挺赴美讲明白利害关系,又在一个月内四次试射远程导弹,隐寓“示威”的含意。然而,纵使美国愿意对日本施加压力,在可操作性上,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时机节点,即中方采取有力的反制行动之後,出现矛盾尖锐化、事态扩大化的征兆时,美国才能对日本施加压力,届时日本才会“听得入耳”。
在此之前,在欠缺火候的情况下,美国“无由”也不会对日本直接施加压力?何况,先前美国对日本也是有所承诺的。当然,一旦情势变了,美国以变应变,改变立场,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然而,此项估计存在一个前提,即钓鱼岛争端出现矛盾尖锐化、事态扩大化的征兆。否则,希冀美国向盟国日本施加压力,不啻缘木求鱼。此其二。
北京在对日本采取反制措施的时间节点,也晚了几拍。须知,二次大战中,日本军部强硬份子尚且有“北进”、“南进”两派之分,如今日本政坛、产经界更不是铁板一块,大体说来,存在冒进派和稳健派之分。假如在此期间,北京毅然决然地诉诸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打一套组合拳,明白无误地传递一项强硬的讯息,对日本政坛、产经界而言,无异一枚重磅炮弹,供稳健派用来驳斥冒进派的说辞,此即借力使力。在此情况下,东京自找台阶,“国有化”的图谋胎死腹中,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如此,“防患未然,消祸未形”,此之谓也。惜乎不此之图。君不见,日本若干稳健派在媒体上表态,就本人对中国的强烈反应的可能性估计过高,向公众道歉。这说明了在两国较量的过程中,中国反制措施晚了几拍,不但没有做到借力使力,反而让稳健派颜面顿失。
如今,日本已经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了,再要取消既定政策和推翻法律条款,亦即挽狂澜於既倒,谈何容易。即使日后果然出现转折点,也属于事倍功半之举。此其三。
在日本对钓鱼岛“国有化”以后,北京毅然决然地采取了强硬的反制措施,堪称可圈可点。今后钓鱼岛争端的走向及其相关影响所及范围,可能不出下述几点:
首先,钓鱼岛争端可能出现长期化的趋势。大凡涉及领土主权的争端,除非以军事手段破局,一般都是初期存在的国际现象。就克什米尔争端而言,印度、巴基斯坦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至今近七十年矣,仍然没有解决争端,此即一例。
其次,中、日不致于为了钓鱼岛而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即使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发生擦枪走火之类的冲突,也属于可控范围。原因在于双方均无此项意愿,这样做,也不符合国家安全利益。
再次,美国不会为了支持日本而同中国陷入一场军事对峙。钓鱼岛争端不涉及美国的核心利益,布局下子仅是造势而已,不致于为此见真章。何况,接下来,美国还要重点处理伊朗核问题,这才是西方国家的心腹之患。
第四,日本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已经动摇了。对此,中国已经成功地“插进一腿”了。在日后围绕着钓鱼岛争端的法律战、外交战中,这种状况无疑对中国是有利的。
最后,台湾民众包括本省籍民众对大陆的观感有所改善。民众通过切身感受,经由抗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北“不与大陆联手保钓”的既定政策。由此及彼,对台北在南沙群岛争端中“不与大陆联手”的政策也是一个冲击。从长远着眼,这为今后两岸关系进一步改善,提供了一个长期性的基础。(作者:薛理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