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部分俄罗斯和西方媒体屡屡猜测中国歼20抄袭俄罗斯同为鸭式布局的米格1.44原型机设计。对此中国方面和米格公司都予以了否认,但传言仍在继续。那么米格1.44究竟拥有怎样的性能?中国又是否有“抄袭”米格1.44设计的必要?网易军事下面将予以独家解读。
自中国歼20首飞后,部分西方媒体对其技术来源不断猜测。米格1.44因为采用了鸭式无尾气动布局成为西方分析歼20可能的技术来源之一。
自从中国歼20首飞后,或是出于对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够信任的原因,部分西方媒体和观察家一直都在分析和猜测中国四代机的技术来源。由于隐身战斗机研制存在对于一般国家高高在上的技术门槛,中国五代机被认为可能存在的技术来源也被限定在了美俄两个航空大国,其中美国在南联盟空袭中坠毁的F-117隐形攻击机以及前苏联研制的与中国四代机同样采用鸭式无尾气动布局的米格1.44验证机成为部分西方媒体和观察家分析的最可能的两个技术来源。网易军事之前已经从飞机外形隐身设计基础理论层面对于中国五代机隐身核心技术源于坠毁F-117残骸进行了分析。今天将通过对分析米格1.44验证机来解剖中国五代机“抄袭”前苏联技术的可能性。
米格1.44在2000年进行了首飞,但此之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2010年,俄罗斯T-50正式亮相后,米格1.44的命运便被彻底终结了。
上世纪80年代米格1.44开始预研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美国首先开始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预研项目,该项目最终的工程型号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F/A-22“猛禽”重型隐身战斗机。时间进入八十年代,美国进行新一代隐身战斗机项目的消息逐渐传到前苏联,米格设计局在以及苏霍伊设计局和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在前苏联航空兵未来的装备需求牵引下纷纷开始了新一代隐身作战飞机预研工作。
米格设计局同时开展了双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FI”和单发轻型战术战斗机“LFI”的研制工作。此后MFI被归类到项目5.12,而LFI被命名为412工程或者项目4.12,前者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一代验证机米格1.44。在预研阶段,前苏联中央流体和气动力学研究院建议米高扬在新一代作战飞机上应用全动鸭式布局,从而放宽静稳定性、提高结构强度和改善升力系数。
2000年米格1.44首飞后逐渐淡出
1988年,米格设计局接到生产第一台MFI原型机的任务,1991年MFI设计通过评审,米格设计局的实验设备厂和空军工业部21飞机工厂负责原型机制造。不过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前苏联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土崩瓦解,原来属于政府下属研究单位的米格设计局被残酷的抛向低迷的市场。1992年之后MFI项目经费开始完全由米格设计局自行承担,更重要的是原来下令研制米格1.44原型机的政府已经不复存在,整个项目处于无人投资、无人购买的绝境。
不过米格设计局依然想方设法将1.44的第一架验证原型机“蓝色01号”生产出来。1994年12月,米格1.44进行了第一次地面高速滑行试验。时隔多达六年之后的2000年2月23日,米格1.44才进入首飞阶段,并于2月29日上午11点25分进行了18分钟的首飞。此后米格1.44并没有进行高密度试飞,而是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随着俄罗斯五代机T-50的亮相,米格1.44的命运被彻底终结了,就连研制它的米格设计局也不复存在。2006年,米格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伊留申设计局、伊尔库特设计局和图波列夫设计局被俄罗斯政府合并为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米格1.44采用了近距耦合鸭翼、无尾三角翼、机腹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双发、双垂尾的气动设计,整体水平与歼10基本相当。
米格1.44的总体气动设计
米格1.44采用后四代水准的近距耦合鸭翼、无尾三角翼、机腹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双发、双垂尾的气动设计;主翼前缘后掠52°,有前缘机动襟翼,后缘平直,布置有襟翼和副翼;鸭翼前缘后掠58°,后缘后掠23°,鸭翼前缘根部设计有锯齿;带有垂直安定面的双垂尾外倾15°,安装在主翼向后延伸的尾撑上;值得注意的是米格1.44的尾撑末端和腹鳍都存在可动偏转翼面。
米格1.44的总体气动设计其实仅仅达到了第四代战斗机后期的水平,与台风、阵风以及中国的歼十的气动设计基本相当。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