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战争,越反越恐?
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人们才发现基地组织在伊斯兰世界的民意支持率早已今非昔比,以至于在拉登死前数年就已无所作为。
★戴维・伊戈纳休斯:本拉登至死都在筹划新一轮攻击,但从未成行
戴维・伊戈纳休斯(David Ignatius),前《华尔街日报》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海外事务评论员
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国官员收集的材料分析了本拉登的真实情况,认为利比亚出生的阿提亚・阿拉哈曼比本拉登的继任者扎瓦希里更重要,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1:本拉登直到死前依然计划发动对美国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可能和911十周年有所关联,阿提亚和本拉登的通信提到了这场策划中的袭击,扎瓦希里则只赞成发动小规模袭击。
2:本拉登是行动计划和决策的实际执行者,而不是美国认为高高在上的领导人,扎瓦希里实际上遭到孤立,基地组织和其他人对他并不信任。
3:本拉登在巴基斯坦的部落地区遭受了无人机轰炸,训练和通讯被迫中断,他计划把基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但也一直没有行动。
★迈・亚玛尼:“瓦哈比”极端宗教土壤仍在
迈・亚玛尼(Mai Yamani) 伦敦国际事务皇家学会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贝鲁特卡耐基中东中心的访问学者。著有《伊斯兰教的摇篮》
伊斯兰世界的萨拉菲/瓦哈比教派长期以来滋养本・拉登和他的家族,它们是极端分子的温床,也自称是受保护的沙特阿拉伯意识形态。美国反恐只是通过外科手术去除了基地组织代表的部分肿瘤,而对恶性的瓦哈比主义和萨拉菲主义肿瘤未加触及。实际上,尽管西方反恐战争历经十年,沙特阿拉伯与美国长期联盟,这一王国的瓦哈比宗教机构却持续不断地为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提供资金。本・拉登在沙特阿拉伯出生、成长、接受教育,他是这种普遍意识形态的产物。他不是宗教革新者,他是瓦哈比主义的产物,后来被瓦哈比政权当做伊斯兰战士出口。
上世纪80年代,沙特为传播瓦哈比主义花费750亿美元的巨资。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建立学校、清真寺和慈善团体。911之后,甚至在沙特人发现由于互联网传播,“圣招”已经无法控制之时,他们依然延续了这些计划。成千上万的地下伊斯兰武装分子网站上,大肆鼓吹的跨国伊斯兰政治运动之风又吹回了这个王国。“911”事件中的劫机者是沙特阿拉伯瓦哈比意识形态的出口产品,执行恐怖袭击的19人中,有15人是本・拉登挑选的,因为他们有像他一样的沙特阿拉伯血统和教育背景。像这些劫机者一样,沙特阿拉伯的潜在恐怖分子后备军依然存在,因为制造狂热理念的瓦哈比工厂依然毫发无损。所以,真正的战争对手不是本・拉登,而是沙特阿拉伯国家支持的意识形态工厂。本・拉登只不过是这个王国官方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的暴力的一个映照。
★理查德・哈斯:恐怖主义仍是边缘角色
理查德・N・哈斯(Richard Haass):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近东和南亚事务高级主管。布鲁金斯学会副主席和外交政策研究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教授,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2001年9月11日虽然怎么看都是一场悲剧,但它并非一个历史转折点――它并未开启一个由全球恐怖主义主导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而类似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也没有在全球蔓延。虽然“全球反恐战争”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过去10年最重要的仍然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传播、全球化、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以及中东的政治动荡这些变化和发展。
如果把反对恐怖主义当成负责任的政府在世界上的核心要务,这是错误的。恐怖主义仍是边缘角色,它们的吸引力终归是有限的。它们只破坏,不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走上开罗和大马士革街头,呼喊的并不是基地组织的口号,也没有对它的纲领表示支持。而种种措施已经成功地令恐怖分子陷入被动:情报资源被重新配置,国境线被巩固,社会变得更有弹性,国际间的反恐合作显著增强――各国政府都觉得需要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虽然它们在其他领域存在巨大分歧。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视,基地组织丧失了阿富汗的巢穴,向它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被推翻。本・拉登最终被美国特种部队找到并击毙。军事无人机已经在击毙恐怖组织头目的行动中大显身手。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