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 - 交友 - 服务 - 收藏 - 设为主页
加拿大华人网
新闻 | 移民 | 留学 | 工作 | 房产 | 汽车 | 理财 | 美食 | 健康 | 交友 | 情感
分类 | 活动 | 黄页 | 便民 | 网址 | 打折 | 旅游 | 视频 | 直播 | 英语 | 文化
论坛 | 时评 | 吹水 | 军事 | 历史
家园 | 加国 | 快乐 | 亲子 | 厨房
新 闻 加国 | 大陆 | 港台 | 国际 | 财经证券 | 数码科技 | 明星娱乐 | 体育竞技 | 环球军事 | 社会万象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新闻排行榜 看新闻请收藏本站网址 进入论坛 头条一览

国防科大3名博士5万经费突破北斗技术瓶颈(组图)

www.sinoca.com 2011-08-19  解放军报  [复制链接]  字体:


  中国高度:从北斗到中国“芯”,攻关永远瞄准制高点

  今年7月27日,第9颗北斗卫星顺利升空!明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覆盖我国全境及亚太地区。

  目睹火箭拖着尾焰刺向太空的壮观场面,你是否想到,托举火箭升空、让北斗卫星高挂天空,离不开国防科大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团队。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一项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建成全球定位系统的情况下,我国决定自主发展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然而,具体究竟该怎么去干呢?“看到别人吃午饭很香,再去备料模仿别人,到头来只会发现,你的晚餐依旧没有别人的丰盛,何不早点准备明天的午餐?”

  可是,提前“准备明天的午餐”,难度大大出乎常人的想象!

  调集全国技术精英,经过10多年全力攻关,北斗卫星导航的某型关键设备技术仍未能实现突破。

  焦急,徘徊。此时,国防科大3名年轻的博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主动站了出来。薄薄的几页纸,让陈芳允院士眼前一亮:决定让他们试一试,专门拨给试验经费5万元,让他们先建一个仿真模型。

  实验室是临时借来的,设备也是临时借来的,条件如此艰苦,3名年轻人却干得热火朝天……

  这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看着这3张略显稚嫩的面庞,许多业内同行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谁能想到,1年后,他们居然一举突破制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瓶颈”――数字快捕精跟技术。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参与北斗导航系统研制的专家们从全国各地飞来学校观看试验过程。

  那一刻,空气凝固了,几十双眼睛都紧紧盯着小小的实验台。昏暗中,脉冲闪闪,捕获信号成功,掌声如雷。庆功宴上,这些纵横科研沙场的前辈们一个个主动端着大杯的酒,轮流和3位年轻人碰杯,以表达心中敬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大地震,这是一个举国伤痛的日子。这个日子,对于国防科大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团队来说,还有着更多的记忆――

  这一天,看着电视上部队官兵使用着自己研制的北斗手持机救灾时,他们热泪盈眶,自豪和使命同时充盈在胸膛。

  这一天,他们研制的某关键设备通过专家组鉴定,解决了北斗二代导航卫星建设中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采访中,记者问:这个难题到底有多难?

  该创新团队一位成员生动地回答:“相当于把大象塞进冰箱里。”

  听上去,这不可思议,可他们却成功做到了。

  对于国防科大创新团队来说,“技术的难度就是创新的高度,攻关的靶标永远要瞄准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在常人眼中,卫星太阳能帆板和二胡,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八杆子都打不到一起”。

  国防科大教授李东旭却从二胡调弦定音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能有效防止卫星太阳能帆板振动问题的装置,为提高我国大型航天器姿态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这可是困扰航天界多年的世界性难题――由于空间环境特殊,卫星在快速变轨、温度冷热变换时将产生长时间振动,影响正常工作,严重时可能使卫星“折翼”。 美国曾为解决哈勃望远镜的帆板振动问题,不得不让宇航员出舱在太空中维修。

  这些年,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上,国防科大创新团队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他们成功研制出“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国防、金融等领域,摆脱了网络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状况;

  他们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飞腾系列微处理器,让大型国产信息化装备有了中国“芯”;

  他们成功研制出目前我国最高安全等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银河麒麟”,消除了国外软件“后门”等安全隐患,为提升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成功研制出“智能交互式通用指挥平台”……

  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依靠自主创新拼搏出的、可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高度”!

  中国精度:从“5纳米”到“六维测量”,自主创新精益求精


  5纳米,你知道究竟有多么细小吗?

  先看看这样一个换算公式:1纳米是1微米的1/1000,而1微米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80。

  5纳米,这是国防科大精密工程团队在光学精密加工领域创造的“中国精度”。

  这种精度,意味着在精密加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菌都会导致整个光学面形崩溃,只能进行分子级逐层去除加工。

  在世界光学精密加工领域,磁流变加工和离子束抛光技术,好比名剑“干将”和“莫邪”,得其一便可“称霸武林”。如今,双“剑”却在国防科大实验室里合璧――我国由此成为同时掌握磁流变加工和离子束抛光技术的国家。

  诺贝尔奖得主罗勒曾说:“未来的技术奖属于那些以纳米作为精度标准、并首先学习使用它的国家。”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纳米精度的攻关,是集成电路、精密光学仪器、尖端信息化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光学零件制造加工水平很低,一些厂家甚至还在沿用数百年前牛顿发明放大镜式的手工作业方法。而西方国家则对先进技术资料进行了严密封锁。

  李圣怡教授带领团队毅然将攻关的目标锁定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精密加工技术。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创新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研制抛光轮,全部可借鉴的资料就是国外杂志中的一插图。负责设计的彭博士为此绞尽脑汁。一天在家中吃饭,冒着热气的高压锅让他顿生灵感:国外资料里抛光轮的插图和高压锅长得不仅像,两者工作原理也相似。他放下饭碗,抱着高压锅就跑向加工厂。不久国内首个抛光轮诞生了。

  这是一种巧合吗?不,这是肩负使命的探索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结果,这其中,饱含着太多的汗水和艰辛,付出的是生命和热血。

  多年耕耘,他们成功了――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精度磁流变加工和离子束抛光装备,使我国光学加工一步跨入“纳米精度”时代。

  对于国防科大创新团队来说,“自主创新的境界就是精益求精无极限,成败往往就在毫厘之间”。

  校园里,广为流传着于起峰院士“自己砸自己饭碗”的故事――由他研制的某型号光测装备即将列装,他自己却突然不同意,原因是他又找到了更好的方法,可大大提高装备技术性能。

  就是靠着这种精益求精的“痴迷”,于起峰院士带领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创新团队完成了“全国靶场40年来判读系统的新变革”――测量方法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手工到自动、从三维测量到六维测量的飞跃,精度、速度及效率均提高了10倍。

  “要干,就要瞄准世界一流,做出自己的东西!”怀着这样的使命和担当,国防科大创新团队书写出一个个传奇――

  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团队用一道数学公式改变了一支部队的执勤模式,革新的弹道跟踪数据自校准方法,为我国弹道数据处理系统和系列卫星导航定位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手段;

  网络技术创新团队成功研制出10万亿比特级IB交换机系统,完美解决了高速信号系统传输等诸多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研制该型交换机系统能力的国家……

  中国韧度:从“204米”到“1547米”,一个脚印一汪汗水

  徜徉在国防科大校园,你会看到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绿树和教学楼间,静卧着一小段铁路。

  这,就是我国首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全长204米。

  这204米,对于磁悬浮技术创新团队的李杰教授来说,是世界上最难走、问号最多的路,他整整走了3年!

  3年里,他和战友数不清来回跑了多少遍,待在车上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

  3年里,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他记录数据问题的笔记本用完了一个又一个……

  那一天,他们终于让车上的震动声彻底消失了,这204米旅程第一次变得又静又稳又短。那一刻,他们像孩子一样高兴地又蹦又跳。

  “创新就好比举重比赛,到了最后如果不坚韧,就是增加半公斤,你也很难举起来。”

  为了磁悬浮的梦想,李杰教授和战友走了3年。而他们的老师常文森教授,在这条路上已跋涉了30多年。

  常文森教授回忆:“第一次做试验,磁铁、线圈都是从废旧仓库中找出来的……”

  30多年来,从204米的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到1547米的工程化试验线,他带领团队用智慧和汗水一步步实现着自己梦想;

  30多年来,从最初手工制作的小型磁悬浮试验装置到技术指标世界一流的国产磁悬浮列车问世,他带领团队不知道跨过了多少道坎;

  30多年来,从“几个人的战斗”到带领国内17家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他带领团队在一系列核心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

  2011年2月28日,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在北京破土动工。这一刻,让已是76岁高龄的常文森教授热泪盈眶。

  在国防科大人眼中,“自主创新需要瞬间迸发的灵感,更需要经年累月的不懈探索”――

  环形激光器是激光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上世纪70年代,国内曾有10多家单位开展此项研究,但因技术难度太大,先后下马。但高伯龙院士带领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因为他们清楚“不干就会给国家留下空白,将来就可能受制于人”。

  高伯龙院士有哮喘病,为了不影响工作,他长期超剂量服用药物。凭着执着的探索精神,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环形激光器,使我国成为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这就是国防科大创新团队创造的“中国韧度”!有了这样的坚韧精神,有何技术难关是他们攻不下的!

  国防科大“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研究中心的成立颇具传奇色彩。1997年钱学森给学校写信的建议:量子信息技术是未来科技制高点。年近花甲的李承祖教授领命担任中心主任。他说:“当时,要人没人,要设备缺设备,连我自己都是‘门外汉’,一切都是从零起步,艰难超乎想象。”

  如今,14年过去了,他们没有辜负钱老的嘱托,出版了量子信息技术专著,建立起了国内最先进的量子通信实验室。

  如今,已退休的李承祖教授依旧每天在办公室里坚持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制定好了《2030年科研学术规划》……

  在教学大楼里,记者碰到了年轻的教员张代兵。

  2002年,他还是研究生时,和战友一起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蛇形机器人。

  如今,角色已变,作为教员的他,正指导自己的学生研制无人机,准备参加即将开始的“中航杯国际无人机大赛”。所有零部件,都是他带着学生一点点地安装起来的。他给这架无人机起名叫“海燕”――只有经历了惊涛骇浪的锤炼,“海燕”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在这位年轻教员的身上,记者看到了国防科大创新的明天。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美国HTV高超音速飞行器:20倍音速的坎坷路(组图)
下一篇:反对派合围首都 卡扎菲得病 或移交权力跑路治疗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环球军事] 专家谈北斗导航:中国的国家安全不能·[环球军事] 解放军空降兵热带雨林驻训 用北斗系
·[数码科技] 探秘北斗导航卫星:从最高机密到民用·[数码科技]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0月完成全面测
·[环球军事] 北斗二代导航中段制导后 长剑10能跨·[大陆] 广州北斗系统监控万辆公车 可实时监
·[环球军事] 能毁灭航母!难怪美国人对中国“北斗·[数码科技] 北斗卫星火箭外壳残骸坠落广西田林县
·[数码科技] 中国第8颗北斗卫星今升空 区域导航系·[环球军事] 网评:美军为何对中国北斗卫星系统恨
进入焦点图片专题
泣血讲述:中国校花外嫁日本男人的悲惨经历(组图)
泣血讲述:中国校花外嫁日
那些年没空调的日子 看看我们是怎样过来的(组图)
那些年没空调的日子 看看
女子违章被查 宽衣解带高喊:警察脱我衣服(组图)
女子违章被查 宽衣解带高
裸晒激凸玩船震!体坛暑假:节操死在沙滩上(组图)
裸晒激凸玩船震!体坛暑假:
亚洲最大红灯区里的不堪生活 来了便离不开(组图)
亚洲最大红灯区里的不堪生
中国曾经有多大?盘点你应该知道的历史版图(组图)
中国曾经有多大?盘点你应
实拍成都酒吧里的激情川妹子 让人爱不释手(组图)
实拍成都酒吧里的激情川妹
海外华人90后的真实生活:有人从小家徒四壁(组图)
海外华人90后的真实生活:
编辑推荐阅读
本周点击排行
  • 24小时论坛热点
  • 本周论坛热点
  • 本月论坛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