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周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了预警机。中国要掌握这种先进的装备只能靠我们自己,面对着重重的技术封锁,江泽民同志批示,研制部门要争一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家卡脖子!
资料图:歼-10起飞。摄影:刘峰
泱泱大国的军火库,究竟有哪些镇国的利器?高精尖的三军武器,又是如何被锻造出炉?展现中国高技术武器的发展历程,揭秘撒手锏武器的惊人性能,讲述跌宕曲折的研发故事。
早在1978年以前,美国的第三代战机――F16就已经发展出十几个改进型号,但是中国的歼击机却还是第二代的水平,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历史落差。第三代飞机的设计技术在我国航空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对于设计团队来说,为了实现战斗机的高性能,他们需要做的不单单是填补空白,还要尝试最先进的设计方案。
宋文骢 (歼-10飞机总设计师):抄人家的或者沿用老的歼七布局,那个不行的。做这个飞机也有很多风险,事情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前面没有困难,没有风险,也就没有推动力。
歼-10战机6年试飞无一败绩
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机首飞。试飞大队长雷强担任了首飞任务。第三代战机的标志性特点就是电传操控。因为气动布局等特性,飞机上天后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传统的操纵杆连动方式已经无法控制它的飞行,需要成熟的新式电子飞控系统才能驾驭。电传飞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飞机便会失去控制,后果无法想象。
雷强 (歼-10飞机首飞试飞员):原来我最担心的就是咱们电传系统出问题,那就是飞机不可控。
杨伟 (时任歼-10飞机飞控系统负责人):当时给我安排的任务是在飞机边上对飞控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因为是首飞,我们检查了三轮;确保一切满足条件。我当时竖了两个大拇指头,告诉雷强,说飞机准备好了。
雷强 (歼-10飞机首飞试飞员):当我飞机滑出的时候他一直给我这样比划着,两个大拇指这样。那个我觉得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资料图:歼-10起飞。刘峰 摄影
飞机滑行――拉升――冲天。这短短的几秒,空气仿佛是凝结了一般。飞机的呼啸声将每个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人们屏住呼吸,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静静地仰望。当雷强驾驶飞机安全降落之后,所有人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了。
这个默默落泪的人叫杨宝树,他被任命为歼-10飞机生产总指挥时已经58岁。而这个场景,是他陪伴着歼-10留下的最后一组镜头。从设计、加工到总装,他陪伴这架飞机度过了十七年,然而在定型试飞的最后关头,他累倒了。1999年9月9日,这位歼-10研制功臣永远地离开了。在病情恶化、处于深度昏迷时,他还在喃喃自语:“飞起来……拉高!再拉高…”。
首飞圆满成功,但这仅仅是战机研制工作一个新的开始。随后的每一次试飞,每一项工作,都如履薄冰,都面临着首飞一样的艰辛和挑战。
作为一架战斗机型号来说,试飞的周期大约要占整个飞机研制的三分之一以上。战机试飞,被称为是“刀尖上的舞蹈”。从美国的F-16、俄罗斯的苏-27、到法国的幻影-2000,这些先进战机都在试飞阶段发生过机毁人亡的惨剧。歼-10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能否经受蓝天的检验,没有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周自全 (歼-10飞机试飞总师):有人预言,歼十试飞肯定要摔飞机。而我们这些试飞员,都是很优秀的试飞员,他们自己都说,他说现在就是看轮到哪一位弟兄了。
在外人看来,飞机试飞是个风险性极大的职业。然而对于试飞员来说,这是他们必须忘掉的事情,因为只有通过试飞,才能获取宝贵的数据,为飞机的研制定型提供科学依据。
张景亭 (空军某试飞团团长):风险只是试飞当中的一部分,它更重要的工作,还在于飞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没有战斗力到有战斗力这么一个过程。
在试飞员的背后,有着一个强大的保障团队,这个团队看似寻常,却在时时刻刻影响着飞行的成与败,甚至试飞员的生命安全。
周自全 (歼-10飞机试飞总师):有一次咱们的飞行准备过程中,飞机开着车,上天之前要检测飞机状态。夏天啊,在40多度的机场,后来检查通过了,最后有一个机务人员发现,有一滴油从缝里流出来。那个液压管在这个时候才破裂,如果说他不是这么高度聚精会神,他不会发现,如果他没有丰富经验的话,他也发现不了,如果这个东西带到天上去,那个后果是不难想象的。
在历时六年的歼-10高强度试飞过程中,没有摔过一架飞机,连飞机大幅损坏的类别事故都没有发生过,这在全世界战机试飞史上都是令人惊讶的成绩。
2006年,歼-10飞机正式向外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世界三代战机群中一颗闪亮的新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