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披露中国有关造航母争论 称2005年是转折(图) |
www.sinoca.com 2011-08-01 东方早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资料图:瓦良格号航母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向中国 【历程】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载将经济建设奉为重中之重,而不断隐忍对军事实力的投入之后,对于与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地位相衬的军事力量的需求必然在某一时段突出爆发: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索马里海盗之患、利比亚撤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无不凸显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利益呼唤某种相应力量和手段给予保护。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之下,中国航母项目的神秘面纱缓缓撩开。不过,这一步所标志的不过是大国之路的某种看似必然、实则偶然的选择,夸大航母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正比例关系实无必要。
早报记者 吴挺
2005年,对于一些专门追踪中国海军动向的西方分析人士而言,是转折性的一年,因为一场在中国政界和军方悄然持续多时的争论似乎就是在这一年里趋于明朗化,各种“蛛丝马迹”开始逐一浮出水面。
“‘瓦良格’号2005年5月底首次移师干船坞,两个多月后被喷上了中国海军的灰色‘涂装’”、“2005年夏季的莫斯科航天沙龙出现的新数据显示,中国准备购买的苏-33经过升级之后可能会用于其本土打造的航母之上”、“苏-33UB战机在航空展之后特别为中国访问团加展了一次”、“一支中国代表团同月提前访问了‘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设计方俄罗斯Neveskoye PKB造船局及其建造方乌克兰的造船厂”……美国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用他常年“洞察秋毫”的成果,力图证明一个颇能迎合西方读者胃口的结论:“中国要开始雄心勃勃地造航母了”。
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后航母之路经历的一波三折来寻觅转折真正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不难发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载将经济建设奉为重中之重,而不断隐忍对军事实力的投入之后,对于与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地位相衬的军事力量的需求必然在某一时段突出爆发: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索马里海盗之患、利比亚撤侨…… 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无不凸显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利益呼唤某种相应力量和手段给予保护。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之下,中国航母项目的神秘面纱缓缓撩开。不过,这一步所标志的不过是大国之路的某种看似必然、实则偶然的选择,夸大航母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正比例关系实无必要。
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主任乔纳森・霍尔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不久前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谈及他对中国航母的观察时称,民族主义激发着民族主义,并影响着国家间对彼此军事能力认知的方式,“在无尽的不确定性中摇摆,中国的航母,一名老式的苏联斗士,将在今天的亚洲――比在当年可以预见的冷战秩序中――激起更多的不安。”他写道。
然而,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师小芹提醒说,要警惕对航母不成比例的迷恋和狂热,她告诉东方早报,“中国的实力绝不会因为一艘航母就大跃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需要扎实细致、日积月累的经营。”
什么改变了中央的意愿
事实上,直到2006年,有关航母“利与弊”的讨论仍然在中国内部激烈展开。支持一方(“航母派”)认为,不论是通过海外购买或是本土制造,获得这样一个海上平台既可以确保中国保卫本国领土及海上通道的能力,又能彰显大国的地位与自豪感。反对一方的观点是,航母的出现会给中国的安全环境在多方面带来消极影响,“中国威胁论”首当其冲,将再度弥散于周边与大洋彼岸;尚不论更加紧迫的其他项目对原本有限资源的强烈需求,中国在关键航母技术上的薄弱环节等。
但就在这一年,一名中国军方高级官员私下向西方学者透露,中国将在“12-15年间”拥有自己的航母。这一表态令西方学者感到诧异,因为就在两年前,同样是这名军官曾向一群西方学者宣布,中国政界和军方内部的一种共识是“中国没有发展航母的意愿”。谈及两年间表述的迥异,这名官员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国家利益急速增长、海上交通线越发重要、营救中国海外公民的需求越发明显,而“空中覆盖”能力(航母带来的)也逐渐被视为“均衡的海军部队”的关键组成部分。
的确,在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有两种连锁反应尤其突出:对海外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增高;海外投资和劳工人数日益增多。而依赖程度的加深,很容易催生强烈的脆弱感,中国在此情况下对海上通道的兴趣与日俱增。
“很显然,中国决定开始掌握运行航母所需的技能反映出其如下的评估: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最小限度目标在缺乏了海基空中力量(sea-based airpower)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防务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前国防部高级官员荣・惠斯肯(Ron Huisken)告诉东方早报,“这是驱动中国致力于发展航母的核心原因。”
与之相应的中国军队的目标任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与2004年之前解放军的主要任务局限于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威慑“台独”不同,之后的解放军开始逐渐适应执行更外向型的任务,在海上、外空及电磁空间中出现的中国新兴利益,中国军队开始纷纷迈出捍卫的步伐;在国际维和及人道援助行动中,中国军队参与的身影也不断增多;中国海军开始着眼“远海作战”理念,力量投送能力渴望攀上新高度。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李楠认为,中国之前不选择打造航母,缺乏资金及必要的技术是一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当时对于海外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的依赖程度尚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一提议与中国当时的‘新安全观’――强调以‘软’方式处理与中国邻国在陆上及海上的关系――有所抵触。”他告诉东方早报,在他看来,正是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与东盟在2002年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2003年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在 2001年参与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控制南海的需求作为战略优先任务的地位被削弱,而统一台湾则居于北京议程的头号任务。”新加坡防务学者伊恩・斯托瑞(Ian Storey)在2004年联合撰写的《中国航母雄心的抽丝剥茧》中写道,“航母眼下不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变化仍然在悄然发生。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北京为其雄心勃勃的海军现代化计划进行了大量投资,由此中国海军在航母建造的诸多支撑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尽管在某些领域尚不清楚步子是否迈得足够大。“从2003年开始,中国海军的052B型驱逐舰168号(广州号)、169号(武汉号)以及052C驱逐舰170号(兰州号)、171号(海口号)开始下水,这两种型号驱逐舰的下水标志着中国开始打造航母编队。”中国海军分析人士马尧告诉东方早报,“052B型驱逐舰是专用反潜驱逐舰,052C驱逐舰是专用防空驱逐舰,而在此前中国海军从未装备过类似武器。前者为航母编队提供必需的反潜能力而后者则为航母编队提供防空网,这是一个航母编队的标准配备。”
对于海军倾力打造潜艇部队的反思也在进行。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艾立信(Andrew S. Erickson)2006年撰文写道,潜艇当时居于中国海军发展主导性的地位,“但不可能会永远如此”。譬如中国分析人士就呼吁,应当重新审视“航母无用论”,“结盟国家的反潜武器非常强大……美国和日本小心地监控着中国海军潜艇行踪……中国海军潜艇533毫米鱼雷已不足以对美国航母构成强大威胁,而中国海军潜艇载制导导弹也不足以伤及一艘航母。”
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也在催化中国人观念上对于航母的大转变。灾难发生之后,美国、日本、印度以及泰国的航母纷纷利用巨大的海上平台和舰载直升机参与灾区救援,充分展现了航母所独具的优势,也塑造了国家的良好外交形象,而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的中国却产生了一种被排除在外之感。此后,中国内部展开的激烈辩论将对航母作用的认识推向了新高度。
到 2007年,这场争论最终拨云见日。2007年3月6日,两会期间,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将向香港媒体披露称,中国航母研制进展顺利,如果速度快的话,有可能在2010年前完成。仅仅10天之后,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也证实,中国将自己制造航母,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进展顺利。更为重要的表态发生在2009年3月,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与到访的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会谈时,表示中国是唯一没有航母的大国,中国不可能永远不拥有航母。“所有这些表态表明,对政治上如此敏感的议题,这些直截了当的评论肯定获得了高层的批准。”李楠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