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29军老军医追忆大刀队:浑身是血还紧握大刀 |
www.sinoca.com 2011-06-05 扬子晚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大刀进行曲: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这是一首献给29军大刀队的抗日雄歌,29军唯一健在的老军医如今就生活在南京
记得曾看过一篇盘点“最具气势词句”的网帖,其中除了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同样深入人心的正是《大刀进行曲》中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而在当年的报章上,也留下了“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的壮丽诗篇。所谓“歌即有魂,刀未出,魄已夺。”其实歌或无魂,但歌声中,却有浴血的刀魂、不朽的英魂、不败的战魂……
神兵天降,大刀队夜袭喜峰口
大刀大刀,雪舞风飘
喜峰口位于河北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这里,后人故将此地易名喜峰口,以为纪念。
史料记载,1933年3月9日,日军占领喜峰口,29军第37师赶来接防的先头部队到达喜峰口后,遭遇日军猛烈炮火,战事吃紧。在此关头,军长宋哲元派出以赵登禹为首的大刀队从驻地遵化驰援。
为感受这段喜峰口战役中最惊心动魄的夜袭,记者特地重走了从遵化到喜峰口的路程,山路难行,即便是有车代步,这100余里也足足耗去近两个小时。而在当年,500多位大刀队的勇士,半天时间便徒步赶到喜峰口长城脚下,并瞬即投入惨烈的战事。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在今日坐落喜峰口的“大刀园”内一处山头,宋哲元手书的这些大字被刻于石碑慨然而立。78年前的那晚,大刀队的勇士们正是在军长鼓舞下,手提大刀,奋不顾身杀入兵力数倍于己的敌营。当时,从睡梦中惊醒的日军猝不及防下撞上天降神兵般的大刀队勇士,被斩首级者逾千名。此仗过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所谓胆丧心寒,莫不如是。
大刀园内,与宋哲元手书石刻数米之隔,便是“长城抗战无名烈士墓”。当时喜峰口战役,大刀队虽克敌无数连战连捷,但也伤亡惨重。清理战场时,因后续战事仍然吃紧,只能将队员们的遗体和临终仍紧握手中的大刀,匆匆就地掩埋在这处无名的山头。
烈士的鲜血,让这场“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抗日战役”永载史册。《迁西县志》云:从3月9日至3月13日的喜峰口血战中,歼灭日军四千余人。以赵登禹为首的二十九军大刀队的神勇使得全国振奋,也震惊了日本,日本国内媒体惊呼“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在喜峰口被宋哲元剥削净尽也” 。
血洒卢沟桥,大刀队一战成歌
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喜峰口战役后两年,29军被调往北平驻防。1937年7月7日夜,日寇制造借口,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驻军发动进攻。正是当年在喜峰口让日军闻风丧胆的29军,奋起抵抗打响了反击的第一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序幕。
卢沟桥战役中,29军大刀队再显神威。据当年7月12日《世界日报》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迨日军行近,大刀队突起,挥刀大杀,日军头颅随刀而下……日军伤亡无数。”
关于29军大刀之神威,或可参照当年一位参战营长金振中的晚年回忆,“某排官兵见守桥战友在日军炮火下伤亡惨重,大怒,不等上级指令便去为弟兄们报仇。他们放下步枪,只携大刀、手榴弹冲入敌阵,举刀砍杀,声震四野,一举消灭所有敌人。一个19岁的士兵陈永德砍死鬼子9人,缴获敌枪13支,还生擒一个日本兵,那人早已魂飞魄散,跪地求饶……”
29军的胜利捷报和大刀队可歌可泣、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电讯迅速传遍祖国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更深深地震撼了在上海搞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麦新。他眼前出现了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这位年轻作曲家,心潮澎湃,突发灵感,产生了创作冲动。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队的英雄气概,化成了艺术形象,一首《大刀进行曲》诞生了。
歌曲于1937年7月完成,8月麦新在上海浦东大厦亲自指挥了这场首次演出,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后人如此评述,“《大刀进行曲》以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气概,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敲响了日寇终将灭亡的丧钟。”
那种气势
足以让任何一个男人热血沸腾
29军老军医在南京追忆大刀队
时光荏苒,喜峰口和卢沟桥的硝烟早已散尽,而那段唯“壮哉”可堪言说的历史,被永远留存在了大刀园、长城抗战纪念馆、卢沟桥抗战纪念馆等地以及世人心中。而那位慷慨成歌的麦新,早在1947年便因遭遇土匪,长眠在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关于他的种种,已是踪迹渺渺。
于是迫切想找寻一位29军老兵,来共同缅怀这段历史。却未曾想,恐是目前唯一健在的29军老兵,名为王寿延的老人,他就在南京。
城南、老虎头,现年95岁的王老已经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我是1935年加入29军,司职军医,一直在军部服役。”而错过了喜峰口血战的王老,却是亲耳听过卢沟桥边那曾追魂夺命的刀声。
在老人的回忆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29军军部所在的南苑随即成为血战的地点。7月份已经是高粱穗饱满的时节,日军的轰炸机成群地飞过来进行轰炸。“飞得很低。”老人说,“就像是贴着高粱穗子飞过来的,扔炸弹和对下面扫射,都看得一清二楚。”斯役,忙于救援伤病的王老接治了太多从前线被抬下的将士,“很多大刀队队员,杀到浑身是血、昏迷甚至已经牺牲了,被送来时手里还紧紧握着大刀。”而也正是在那几日,立下赫赫战功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誓死坚守阵地的132师师长赵登禹,相继壮烈殉国。
“我和佟麟阁最熟,因为是老乡啊,我们俩的家就隔不到10里路。”看得出来,老人很以有这样一个老乡为荣,“他武功很好。”
王老记得,一次在阅兵仪式上,佟麟阁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地挨个问士兵,“你的大刀快不快?”每一个被问到的士兵都会从背上拔出大刀,信手一抛,亮亮的大刀画出一道弧线落向阅兵台。佟麟阁总是不急不慌,随手在空中一把抓住刀柄,然后把大刀架于手臂,用手指沿刀刃一抹,说一声不错,又将大刀抛下台去,台下的士兵也一伸手,同样稳稳握住大刀的把手,再噌一声回鞘。“那种气势,足以让任何一个男人热血沸腾。”
95岁的王老,如今除了耳背,身子骨还很硬朗。遗憾的是,那首他曾在军中、在家里、在送别战友时纵声高唱过无数次的《大刀进行曲》,如今已难成声。“年纪大了,想不起来也唱不起来了。”老人指指自己的头,却又再拍了拍胸口,“但这里面还有,一直都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