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南海问题对于中国而言,难就难在距离遥远,这也是中国一直在积极提升海军的意图之一。如果两岸真能如台湾媒体所言,笔者借用艾森豪威尔当年形容台湾的名言:太平岛将成为中国在南海“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
资料图:南沙太平岛卫星照。太平岛是南海的最大岛屿。
资料图:台军在太平岛建有机场,图为南沙太平岛的台军飞机。
资料图:太平岛上的国民党驻军。
面对菲律宾在南海的频频挑衅,马英九当局决定在6月份派出由台海军陆战队帮助训练的准军事组织“海巡队”进驻太平岛,并将装备重武器。
消息一出,台湾媒体高调以“台海军陆战队实质性重返东、南沙”来评论这次“肌肉展示”。随后大陆媒体也广为引述,很多长期挣扎在“南海焦虑症”中的国人,在听惯了“谴责”、“抗议”的外交辞令后,此消息让他们顿时舒缓了些许。
其中第二条不难理解,无非是民选政府宣扬政绩,为自己加分而已。但第一条“矛盾公开化”的策略却包含在南海国家日益趋同的一揽子“南海对策”之中。和国人的郁郁寡欢相比,南海诸国民众却能从媒体中听到其政府在南海“积极作为”、“军事调动”等许多新闻。虽然这些动作大都无关痛痒,却传达出两个强烈的信息:一是“和中国存在领海纠纷”,二是“政府在积极作为”。
2009年,越南外交学院的“东海(越南称南海为东海)课题组”在一次学术会议中,有学者公开抛出了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公开化、政治化、非敏感化”的一揽子战略对策。这个“四化政策”政策逐渐被南海各国广为接受。
除了上文谈及的“公开化”之外,“国际化”就是通过为南海石油开采进行国际招商,让各国实际利益身陷南海,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让中国陷入孤立;“政治化”就是将南海问题绑架在中国和整个东盟国家的交往之中,让其他与中国不存在领海纠纷的东盟国家对中国形成中国在“扩张”、“以大欺小”的假象(在一场大小、强弱之间的博弈中,人们倾向同情弱者);“非敏感化”就是让“南海冲突”在双边交往中频繁出现,造成一种“疲劳感”,使南海纠纷这个本来敏感的问题常态化,以此降低冲突的可能性。因为实力有限,南海国家并不想真的和中国为敌。
通过这四条方针,“南海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化”、“长期化”、“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无解化”。
在邓小平“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下,以及“负责任大国”的承诺中,中国主导推动一系列条约和协议,约束各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过激行为。中国一厢情愿地希望借此达到与南海国家“共同开发”的愿望。但对南海国家而言,接受合作就意味着失去“主权”。他们最终抛开了中国,选择了国际合作的道路。
在“无解”的困惑中,中国只能看着周边国家蚕食南海的油气资源。在“名声所累”下,此前签署的条约成了束缚自己的锁链。
尽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做的多,说的少,但战略的失策却让很多举措效果有限,而且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中,往往又被国内公众误读成政府“软弱”、“不作为”。
中国和南海国家事实上保持着一种微妙和平衡的“暗战”,各方都保持缄默。如果中国公开披露自己的“动作”,南海国家转而报道,在内部压力下,其政府也将迫不得已做出更大尺度的回应,“暗战”将进一步加剧,成为“明战”。
在双方的你来我往中,中国消耗了大量资源,被牵制在“南海困局”中。这样的结果恰好符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南海困局”也成为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过去,美国牵制中国的棋子是台湾。如今,两岸很大程度上已经冰释前嫌,牵制中国的棋子转而换成南海诸国。君不见,连“红色”越南也扭扭捏捏地和昔日的“美帝”搞起了海上联合演习。
现在是改变南海战略的时候了。
在“共同开发”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能变通为中国在南海“积极存在,适度开发”。要想更好地“存在”,台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此次台湾高调大打太平岛(南海最大岛屿,台湾已经修建机场)这张牌时,已经有台湾媒体呼吁,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要合作。明眼人都能看出:在南海问题上,两岸利益是一致的,无论“花落何家”,总之“肉要烂在锅里”。
南海问题对于中国而言,难就难在距离遥远,这也是中国一直在积极提升海军的意图之一。如果两岸真能如台湾媒体所言,笔者借用艾森豪威尔当年形容台湾的名言:太平岛将成为中国在南海“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
所有活跃在南海的“中国存在”(各种中国船只、随后而建的石油平台)都将得到这艘“航母”的有效庇护。锋芒之下,南海国家的肆意妄为也将有所收敛。这样的效果,远非媒体热炒的“瓦良格”所能做到。
在现实政治中,两岸南海合作将面临无数困难和“不可能”,但在民族利益面前,这将是对两岸决策层智慧的一场大考。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