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军司令很嚣张:不怕中国航母 战至最后一人(图) |
www.sinoca.com 2011-04-01 腾讯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2011年1月,有关中国歼-20四代战机成功试飞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与此同时,“中国空军突飞猛进”、“中国海军扩张进程加速”、“周边国家安全将受到威胁”等言论相继出现,日本借机提出大量购进F-35战斗机,并强化西南岛屿军力部署。1月20日,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明确指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然而,新的一轮“中国军事威胁论” 在国际上依然沉渣泛起,其负面影响也将持续显现。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美苏冷战背景,西方国家曾提出中国“崩溃”、“红色扩张威胁”等论调。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中国的定位问题。上世纪90年代,“关于中国将成为威胁”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至今,已先后经历三次较为系统、成规模的“中国威胁论”演变升级过程:
第一阶段,1990至1993年,“中国军事威胁论”在西方理论界初步成形。1990年8 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登载《论中国这个潜在威胁》一文,从国力竞争角度推论中国正在成为日本的一个“潜在威胁”。 1992年9月,美国学者罗芒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刊物《政策研究》秋季号上撰文《觉醒的龙――在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称“自拿破仑以来,西方人一直在预言,一旦中国龙觉醒,全世界将为之震惊。”“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上显露锋芒的道路,它对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影响是巨大的。” 1993年末,美国《华盛顿季刊》和《外交季刊》的两篇文章《东亚新安全议程》和《中国的崛起》,更是系统地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推断出“中国将成为西方威胁”的结论。
第二阶段,1995年至1999年,“中国军事威胁论”提升至中美国家安全层面。针对台海危机以及香港回归问题,美国保守派力图通过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夺取美对华政策发言权。“中国对西太平洋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香港的回归意味着自由民主世界将受到专制力量威胁”等言论大量出现,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所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更是得到许多反华势力的“推崇”。1998、1999年间,《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件”相继出炉,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认为“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利用华人科学家和学生在美国广泛收集军事情报”。《红龙跃起:共产党中国对美国的军事威胁》、《中国扩充导弹部队以对抗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等激进书籍和文章大量出现。1999年9 月,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强调,“美方并未夸大中国部署导弹的军事威胁,它可以打到美国”。 1999年11 月11 日,克林顿总统在美国退伍军人节发表讲话时公开表示, “美国对以色列打算向中国出口先进的机载雷达系统表示忧虑”。
第三阶段,2005年开始至今。在经历了“9・11”事件后数年的反恐战争调整后,美国再次将“中国军事威胁论”推到前台。中国经济崛起――谋求政治大国――超常发展军力――挑战美国地位――威胁地区安全,成为部分西方政客及媒体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固有逻辑思维。”2006 年3月,美国传统基金会谭慎格发表《中国潜艇的挑战》一文,认为“太平洋上的海上力量趋势令人担忧。到2025 年, 中国海军将主宰太平洋。中国携带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将游弋到美国西海岸”。在美日等媒体的集中炒作下,中国“常规潜艇威胁”、“反卫星武器威胁”、“反航母弹道导弹威胁”、“新型核潜艇威胁”等各种“中国军事威胁论”版本陆续出现。美国防部2008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表示,“设计用来攻击包含航空母舰在内海上舰船的弹道导弹”是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绝战力”的一部分。美国《防务周刊》甚至描绘了一幅“国防分析家以及美国与台湾前官员想象的图景”:“2012年春天,中国大陆威胁进攻台湾。华盛顿向台湾海峡派遣了两个航母战斗群。中美之间的唇枪舌剑不断升级,终于爆发战事。第二天美台战斗机和大陆战机展开激战,战斗就像捅了地狱里的马蜂窝一样。第三天,几十枚大陆导弹击沉了美军航母、几艘宙斯盾驱逐舰和两栖作战船只,1.8万名美军丧命。不到1小时,美军伤亡达到伊拉克战争的4倍……”近期,歼-20四代战机,以及中国航母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最新焦点。
总的来看,西方国家不断升级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其幕后推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方部分媒体,二是传统反华势力。部分西方媒体通过其记者以及“军事观察家” 的捕风捉影,在“中国军事威胁论”散播过程中,不仅起到了政府和军方的“传话筒”和“放大器”作用,更扮演着中国军事新闻的“创造者”与“传播者”角色。英国《简氏防务》、加拿大《汉和评论》等军事类媒体集团在炒作和“报料”中国海军航母等话题同时,也试图借机进一步扩大其杂志的知名度和所谓的影响力。以美国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蓝军”势力,则通过发表学术文章、为行政部门和国会提供背景材料和研究报告、举办学术讨论会等多种方式,系统、全面地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试图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第二,从“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持续时间上看,“中国军事威胁论”逐步呈常态化趋势。除了西方部分媒体不定期地“爆料”炒作外,美国《中国军力年度报告》、日本《防卫白皮书》等官方报告已经将判断“中国军事威胁”作为一项例行工作和任务。
第三,从内容上看,“中国海军威胁论”是“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主体。如2004年12月30日《纽约时报》发表《美国太平洋海洋统治遭遇中国挑战》的文章,核心内容就是:中国海军,特别是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将对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提出挑战。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2009年3月4日一篇文章称:“美国海军最新情报显示,包括50艘攻击潜艇在内的中国潜艇舰队2008年进行了12次巡逻,创历史纪录,比2007年巡逻次数多了一倍,让2008年只外出巡逻了7次的俄罗斯潜艇部队自愧不如”。美国国会《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和对美国海军的影响》报告也称,仅中国增强潜艇战斗力这一项就足以让美国引起充分的重视,目前中国同时瞄准了5种潜艇,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具野心的潜艇扩张”。 美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2009》第四章“军队现代化”中,则设有一个介绍中国航母发展的专题。美国《防务新闻》也曾开设专题,回顾了过去有关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报道,还提出导致美国海军放弃DDG-1000驱逐舰后续建造计划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它不具备对付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能力”。
“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不断升级和蔓延,其负面影响无疑值得关注。一方面“中国军事威胁”已经成为美日等国对华施加舆论压力、继续强化军事同盟的借口和依据。如美国国会《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和对美国海军的影响》报告就曾建议:为应对中国威胁,应将美国海军舰只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母港前移,增加在太平洋海域的航空母舰、潜艇和反潜作战平台的数量,将关岛建设成全球“兵力投送枢纽”之一。美海军在继续重点封控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海上通道的同时,还进一步发展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关系,与其签订军事“准入”或合作协议,强化对华战略围堵。近年来,日本借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大肆扩军,强化西南岛屿军力部署,甚至公开叫嚷要团结南海与中国存在海上争端的国家合伙对付中国,联合印度、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海军实施围堵。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不断升级,周边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开始加大军备投入。对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力量部署和巡航、值勤活动进行严密观察和监视,并不时做出强烈表态。如菲律宾海军副司令托伦诺蒂就在媒体上公开扬言,“海军支持我国(菲律宾)与其他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国家和平解决领土争端,但我们同时做好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战至最后一人的准备”,“中国制造航母并不可怕,我们不惜为南沙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学者布拉马一篇题为《中国布下海洋棋局》的文章称,在“国际主义”的幌子下打击海盗,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就其全球大国野心的机会。中国的另一个目标便是“铲除”印度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海军建设对日本和印度构成了直接的挑战,也冲击了美国的利益。呼吁印度联合美国和日本共同制约中国,封堵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门户。
面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持续不绝,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对我军力的关注,缘于其自身利益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军事威胁论”决不会因中方保持低调甚至沉默而有所减少。因此,排除干扰、按照既定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应是我军始终坚持的道路。
另一方面,应积极遏制和消除“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负面影响。一是通过强化国防宣传适时发布信息,阐明我国防战略意图,减少世界各国的疑虑。二是积极引导国际舆论走向,适时主动出击,加强宣传攻势。在信息社会,新闻媒体的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一条爆炸性新闻可以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被动地在负面新闻出现后进行解释,已经很难消除其不利影响。因此,我军对外宣传中,应主动出击,加强对外宣传攻势,加强沟通、增信释疑,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力量,引导国际国内舆论。三是坚持以政治互信带动军事信任。进一步推进高层沟通和确立互访互信机制,减轻印度、日本等周边国家对中国军力建设和发展意图的误解。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增进多国军队间相互了解。联合军演、沟通对话等交流形式,是树立我军正面形象、增进相互了解信任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我海军远洋护航的常态化,利用远洋护航的机会加强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海军的沟通与交流,积极营造于我有利之国际舆论环境,以逐步消除“中国军事威胁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