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暗拨如意算盘:坐山观虎斗 看利比亚双方互殴 |
www.sinoca.com 2011-03-31 文汇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西方29日试图用一个下午决定利比亚命运,卡扎菲30日以一场猛烈攻击做出反抗。当天,利比亚反对派武装后退上百公里,直至石油港口拉斯拉努夫以东。反对派的不争气让整个西方感到震惊。如何尽快从这场烧钱战争中脱身大概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想的问题。29日,奥巴马对媒体说,武装反对派是个选项。在设立禁飞区之前,发动代理人战争的讨论就曾见诸美国媒体。如今,美国看样子要硬着头皮往这条路上走了。这种想法在得到法国支持的同时,也面临俄罗斯、意大利、比利时等多国反对。但最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的是,来自情报机关的消息称,「基地」组织成员已经混入反对派。如果真是这样,西方等于打自己耳光,美国国家安全官员迅速否认这一情报,但西方舆论显然并不踏实。与反对派高级领导人见过两面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 「我们对他们所知道的,并不像我们希望知道的那么多。」
在距离卡扎菲家乡苏尔特仅160公里的贾瓦德镇,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几天前看到反对派武装将羊绑在车上,准备在抵达卡扎菲的堡垒后宰牲庆祝。但他30日称,「这只羊至少还要活几天,甚至一辈子」。30日,在卡扎菲政府军的猛烈攻击下,反对派武装开始再次溃逃。《环球时报》记者在卜雷加港看到,数百辆反政府武装皮卡车无序地从拉斯拉努夫方向狂奔而来,车上的反政府人员高呼: 「卡扎菲来了!卡扎菲来了!」一名反政府武装人员告诉记者,从当地时间29日晚上到30日下午3时,反政府武装共计向东后退了150公里。但随后,法国空军对集结在拉斯拉努夫的数百名政府军士兵进行了轰炸。
此前一天,多达40个国家在伦敦讨论利比亚局势后达成一致,「再次敦促卡扎菲下台」。卡塔尔首相甚至表示,国际社会留给卡扎菲谈判辞职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天」。但利比亚战场上发生的事情对这些要求给予了嘲笑。英国广播公司 (BBC)评论说,作为一场政治公关秀,会议无疑是成功的。不过,一个下午显然无法决定利比亚的未来。
面对反对派武装的挫折,美联社30日报道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坚称「卡扎菲脖子上的套子正越收越紧」。而他似乎也的确打算抻紧自己手中的那根绳索。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奥巴马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对武装利比亚反对派持开放式态度。他说: 「如果想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的话,我们或许能做到。当前不过在衡量卡扎菲军队的实力,进而考虑是否到了给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的时候。」这一观点得到法国支持。法国《费加罗报》评论说,看来法国又想和「意气相投」的美国一起挑头。埃及《中东杂志》政治编辑达尔维什认为,为了防止埃及边境出现紧张局势,埃及可能会是首先实践这一想法的国家。
德国《知识杂志》30日题为 「北约的关键考验」的文章称,西方联盟试图改变在利比亚的操作命令,因为国内不断增加的反对声音让他们不得不反应迅速,向前推进。可这也让北约面临可能分裂的「最大危机」。据《西部法国》报道,意大利、挪威、比利时官方都明确表示,不会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军援。意大利外交部发言人马萨里将这种做法称为是「极端行为」。俄罗斯驻北约代表罗戈津29日表示,俄罗斯呼吁接过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的北约在执行联合国决议时 「不要有任何创意」。北约秘书长也表态说,不会采取如此行动。
英国广播公司30日称,给反对派提供武装招致争议,是因为这看起来更像是为了推翻卡扎菲统治,而非执行安理会决议。
欧洲广播一台在「我们是否该武装班加西」的专题讨论中分析说,美国是因为急于脱身,才想出武装反对派的方案。这种因想自己的脱身而试图寻找当地代理人的做法,在美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越南的「代理人战争」只打了几年就导致南越灭亡,阿富汗的「代理人战争」则更制造出美国当代最危险的敌人。
这种担忧也正困扰美国。据美国《西雅图时报》报道,白宫、国务院和五角大楼为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有官员认为,向反对派提供武器将使得利比亚陷入更长期的内战。反对派需要接受培训才懂得如何使用武器,他们连相对简单的步枪和肩扛式反装甲武器也不会用。这意味着美国必须派出培训人员。该报称,现在还不知道这一争论将如何终止,但五角大楼显然最不愿意参与。
德国《明镜》周刊30日嘲笑武装反对派这招儿不过是为了打一场便宜的战争。因为联军直接参与的经济成本在最近一周已经让多国心里叫苦。联军每天平均花销达l亿美元。五角大楼发言人凯斯勒29日表示,到当前为止,美国在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已耗资约5.5亿美元(不包括坠毁的F-15E「攻击鹰」战斗机)。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对这次军事行动作出成本评估。德国《知识杂志》评论说,现在的联军就坐在飞驰的火车上,可不是想从哪里下车就从哪里下车那么简单。
为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还不仅仅是分裂联军而已,更大的问题在于,反对派的成分正引起西方担忧,因为它有可能同「基地」组织存在联系,这无疑是西方国家的大忌。
据英国《独立报》30日报道,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北约最高军事长官、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承认,已经有情报显示,「基地」组织混入了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他说,虽然反对派领导层看起来是反对卡扎菲政权的「负责任的人」,但情报发现反对派中有「基地」分子以及真主党。此前,在接受意大利报纸《二十四小时太阳报》采访时,利比亚反对派武装领导人哈西迪也承认,曾招募过大约25名「基地」组织成员在艾季达比亚的前线作战。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说,这对西方来说无异于自打耳光。
身为穆斯林的英国内阁大臣瓦尔西对媒体表示,他第一次听说这种消息,这令人「非常担心」。美国中情局前分析师布鲁斯•里德尔证实,一些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的反叛分子正赶回位于利比亚东部的家乡,但「无法回答的问题是,他们究竟占反对派多大比例?2%还是20%?」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几名国家安全官员29日迅速而坚定地否认了这一消息。其中一名官员说:「如果有人认为利比亚反对派中有大量『基地』组织成员,那丘吉尔一生都从未吸过雪茄烟。」但已经与利比亚反对派高级领导人加布里勒举行过两次会晤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组织,反对派仍然相当神秘。她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我们对他们所知道的,并不像我们希望知道的那么多。」《爱尔兰检察者报》30日质疑说,应该问问第一个反对派都是什么人?萨科齐叫得出他们中几个人的名字?
在贾瓦德最前线作战的「连长」马德•赛伊迪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曾经是政府军军官,现在和这里的其他50名军人一起,带领近1500名武装人员作战。他指挥的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此前,他们连枪都没有摸过。唯一把这些人团结在一起的就是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愿望。再加上反政府武装的那些高官,基本上就是利比亚反对派的所有构成。班加西城内还出现了众多自称是「将军」和「最高司令」的人,其中一个在媒体前到处露脸,看到记者就往家里拉的老头自称是「反政府武装最高指挥官」。
《华尔街日报》披露说,在班加西的反对派总部,领导人包括曾经打过苏军的阿富汗「圣战」分子、一位揭去面纱的女教授以及一位喜欢谈论法国红酒的利比亚裔美国人。反对派当前的领导人是卡扎菲政权的前司法部长加布里勒,人们很少看到他公开露面。军事首脑是卡扎菲政府的前内政部长尤尼斯。
反对派会成为利比亚问题的答案吗? 「VibeGhana」网站题为「当反对派变成统治者」的文章认为「不会」。该报道说,要知道一些反对派领导人直到今年2月中旬前还和卡扎菲在一起。德国《南德意志报》称,没人知道叛军如何赢得这场战争,他们没有重武器,没有足够的收音机, 「勇气是他们的唯一武器」,但这显然不够。德国《商业周刊》30日分析说,西方试图给予反对派力量,但后者必须证明他们能占上风,并回报西方。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认为,正是这些因素让美国只是致力于「加强」与反对派武装的联系,而不急着像法国一样对其承认。而且,《西雅图时报》说,即使奥巴马政府解决了这些担忧,也不清楚到底该怎么武装反对派。在2005年和2000年担任美国驻伊拉克军队战略师的内森•弗雷尔说: 「你不可能只是给他们空投武器弹药箱。」
在29日的伦敦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让卡扎菲流亡的方案。卡塔尔半岛电视台30日称,卡扎菲可能会逃往利比亚与乍得交界的一个地方,在那里藏匿起来,过着不为人知的流亡生活。乍得与利比亚关系不错,也愿意给卡扎菲提供庇护所。
但路透社援引意大利消息人士的分析说,只有非盟才能说服卡扎菲这么做。不过非盟成员内部对利比亚局势存在分歧,因此未派代表参加伦敦会议。据法国广播电台30日报道,伦敦会议上各国同意成立利比亚联络小组,首次会议将在卡塔尔举行。法国外长表示,希望非盟能够加入。
同样受到邀请但没有参加伦敦会议的还有阿盟秘书长穆萨。路透社称,他在开罗不巧出了车祸,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去。因为阿盟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立场已经惹怒了卡扎菲,并遭到不少阿拉伯媒体诟病。有阿拉伯媒体表示,卡塔尔这次出尽风头,但阿盟对待利比亚的立场已经开始后退,不像开始那样高调了。
纽约新闻调查网站「BSN」题为「利比亚:从柏林会议到伦敦」的文章称,这些国家云集伦敦谋划后卡扎菲时代,让人想起列强1885年瓜分非洲大陆的柏林会议。白宫和许多媒体告诉我们卡扎菲对利比亚人民犯下严重罪行,那他们就应该拿出确凿证据,因为他们不也告诉我们萨达姆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一些人说历史现在正在反对卡扎菲,那么历史最终会证明好战的美欧的干预行动无罪吗?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