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海军未来航母战斗群CG效果图
最近一段时间,欧洲老牌海上强国与亚洲新兴海上力量在建设海军方面似乎呈现出一种“彼消此长”的发展态势。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报道,英国海军的“鹞”式舰载机于12月15日进行了最后的“告别演出”,随后将与空军的同型号战斗机一起在4个月内完成退役。另据法新社报道,英国海军的“皇家方舟”号航母也于本月退役。此外,法国、俄罗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弦更张,放弃了一些原有的发展计划。与之相比,印度、日本等国在海上力量建设方面则表现出“大干快上”的势头。
难道在海军发展方面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事实上,当人们惊讶于老牌海军“江河日下”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战略选择。
重新取舍保优势
为大幅削减军费预算以降低巨大的财政赤字,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不久前发布的《战略防务与安全审查》报告中,将“皇家方舟”号航母和该舰配备的“鹞”式舰载机从英国海军的主力装备中彻底除名。
一些英军高级将领认为这一决定“在战略和财政上都是荒谬的”。但实际情况是,英国海军用“壮士断腕”的决心,保住了梦寐以求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大型航母,并为未来装备先进的F-35舰载机留足了经费。可以预见,未来英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更为强大。与此同时,英法合用航母计划,也显示出少花钱多办事的灵活战略。
而俄罗斯海军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迷茫后,也调整了发展重点,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极力维护“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加快建造“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引进法制“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力图达到维护传统海上优势与发展远洋投送能力相结合的战略目的。
综合考察英国和俄罗斯的海军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其越来越注重航母、核潜艇一类的大型平台,为保证此类装备的延续性,甚至不惜做出次要牺牲。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战略转型等问题的压力下,欧洲老牌海上强国纷纷开始重新取舍,以“抓大放小”的战术,维持强大的海军。
借外力需自身强
在亚洲范围内,日本和印度的海军发展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国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外力”。
由于受造船业水平、科技实力和政策延续性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印度海军偏好购买外国先进的成熟平台、武器和技术,先是从英国购买了“维拉特”号航母,后来又购得俄制二手航母,希望在短时间内打造3个航母作战群。但由于“鹞”式舰载机老旧,且问题频发,加之遭遇俄制航母不断涨价,印度的航母战略就像一个拴着各种提线的木偶,受到多方牵制。而在购买俄制水面舰艇、法制“鱼”级常规潜艇和美制P-8I远程反潜机时,印度海军同样可能会存在类似问题。
与印度不同的是,日本借助与美国的特殊盟友关系,已将海上自卫队的规模发展到极限。在与美国的合作中,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手中的技术优势,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在利用美国成熟技术的同时,日本也深度参与“标准”系列反导/防空导弹的生产和研发,使海上自卫队成为东亚首支装备“宙斯盾”驱逐舰和“标准”导弹的海上力量。另外,日本本身就具备雄厚的军工实力,因此才能独立打造出“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和P-1反潜机这样的先进装备,而不单纯依赖美制装备。不过由于政治等原因,日本发展海上力量仍旧无法摆脱美国的影子。
可见,过于借助外力发展海军,总会存在掣肘。
独立自主为上策
在世界各大国中,中国海军的发展似乎总是能吸引外界的额外目光。英国《每日邮报》12月18日就刊文称,自亨利八世时期以来,令英国人自豪的皇家海军已缩减到了最小规模;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打造“第一艘航母”。报道猜测,“就在英国第一艘新型航母下水后,中国的首艘航母也将于2015年下水,到2020年,中国还将拥有27艘驱逐舰、52艘护卫舰和66艘潜艇”。虽然该报道有很多主观臆断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海军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引起了西方的广泛关注。
目前,中国海军已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中华神盾”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和核/常规动力潜艇。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先进舰艇均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有分析指出,正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中,中国的造船业、军工企业得以不断强大,可以提供多数主战装备,供海军选择。但是,作为一支坚守和平理念的海上力量,中国海军仍需要不断壮大,就像“海权论”的倡导者、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和历史学家马汉曾经说过的,“光有法理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