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在码头进行应急吊装鱼雷。该支队紧贴实战练兵,组织部队开展战备等级转换等应急机动演练,着力提高部队的打赢能力。
美国《过程》杂志12月刊文指出,称海上力量是一国国力和繁荣的关键,这是马汉的战略观点之一,这种观点一直指引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并最终跻身于海上强国之列,但是中国的一些海战思想家,如师小芹却认为,“光是了解马汉一个人的战略观点是非常危险的”。
多年前,中国在寻求能够指导自己海上力量发展的海权理论期间,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美国海军战争大学第二任校长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理论上,马汉著有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例如《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和《亚洲问题》。马汉认为一国需要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前沿基地和海上舰队,以便能够获得在一些重要地区,如东亚地区的商业、政治和军事利益。
马汉的“海权论”基本观点对于很多中国海洋专家来说颇有吸引力。但是无论在东西方,他的有关“制海权”战略术语都给人以略显古老的感觉。海上技术的发展推翻了许多马汉在当时的舰队和武器环境下所得出的“海上战略与防御”原理。
源自于陆地战的一些概念,最为著名的就是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条令,可以给马汉的战略思维加入新颖的观念。作战条令的主要内容是依靠基地、抓住机遇进行局部战术作战、利用时间消耗强大的敌人。象中国这样人力与资源较为丰富的大国,可以通过利用时间消耗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一个海战理论家的概念就可以完美地满足中国大规模防御作战的需要,这位理论家就是英国历史学家朱利安•科比特,也即《海上战略规则》一书的作者。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