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千年的中印关系史上,"99.99%都是友好交往的,只有0.01%是不愉快的。"不过,外交部解密的第三批档案中,恰好涵盖了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这次"边界上的不愉快"。
"我们是不是打出印度了?"
中印边界反击战,中国是胜利者。据说,因为反击进展顺利,奉命实施纵深处穿插、远距离迂回的一队中国士兵打得兴起,只管往前冲,收不住脚了。突然,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士兵目瞪口呆地站住不动,不敢往前冲,后面的人上来一看,也大惊失色。"妈呀,前面怎么就没有山了呢?"原来,冲过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放眼望去,前面已经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了。一名士兵小心翼翼地问指导员:"我们是不是打出印度,打到美国去了?"指导员毕竟见多识广:"你知道个啥?前面就是印度次大陆了,再往前冲,你就掉进印度洋了......"
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这则真实的笑话仍然深刻反映了1962年10月厚重的历史背景:1962年的10月,中国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那时候,蒋介石不断高喊要趁机反攻大陆;那时候,中苏"友好"也早已转为"龃龉";那时候,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中印关系上,都站在印度一边;那时候还有趾高气昂的印度尼赫鲁政府,尼赫鲁对印度疆土的胃口之大,甚至超出了英国殖民者。
查阅档案可知。1962年10月10日上午,印军入侵中国扯冬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打死打伤解放军11人。20日凌晨7时,印军的进攻规模更趋扩大。也就是在这一天(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从东西两线进行猛烈还击。
反击战出奇地顺利
或许是此前中国军队受够了"窝囊气",或许是印度军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敢于突然发起反击。总之,中国军队的反击出奇顺利。某部半个紧急凑起来的连队,硬是在邦迪拉山口,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多名印军。还有一支中国军队一路向南穿插,打到德让宗。其中一个连的先头部队比逃跑的印军跑得还快。在印度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们一枪不发,穿小城而过,掉了个头,把印军堵在了德让宗。
边界上的反击战进行了一个月,印度政府已开始准备"全国总动员",并求助美国出兵直接干预。可是,11月21日,中国军队突然停止前进......查阅档案可知。中国外交部此时宣布:自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注意,这里说的是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因为边境的短暂"不愉快",中国军队俘虏了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中方"无一人被俘"。
外交部解密档案显示:1962年11月11日(反击战尚未宣告结束),一份报告说:一名被俘的印度军官,对于"战俘营"的称谓表示不满。他说,"中印之间未宣战,我不是战俘"。外交部等单位为此向高层提出,鉴于印度战俘分别被我西藏和新疆边防部队关押,考虑到他们的"牢骚"有一定道理。因此建议我军的印军战俘营--对外改称为"中国西藏(或新疆)边防部队印度军人收容所"。
印度战俘闹事
外交部解密档案中的一个真实故事,展示了中国军队是世界上真正做到优待俘虏的军队。4月21日晨,我西藏战俘营六队印俘卡耐尔辛格越出了收容所规定的俘虏活动范围。我警卫战士上前劝阻,辛格不听劝阻,与我卫兵发生争执。争执中,辛格抓住了中国卫兵的武器,守卫战士情急之下,开枪把卡耐尔辛格打伤了。
事发之后,俘虏中"反动分子趁机煽动闹事"。印度军官谢绍底亚和爱茵格等,暗中命令印军俘虏把衣服脱下来,连同被褥,从窗户扔出室外,并煽动四个队开始绝食。
面对此种危机局面,中方的态度是:积极治疗受伤者,并宣布将认真调查此事。一份来自解放军基层的报告说:"4月22日,除少数反动分子对我持有敌意,15%左右的俘虏,思想上想和我们靠近但又不敢公开表示外,70%的俘虏已经能够主动向我方工作人员打招呼,表示友好。""下午四时,六队召集了俘虏区的队长、班长开会......会后,在座的两名印军上尉表示‘同意司令官的讲话。到晚上八时半,七、八、九各队俘虏,也陆续取回了衣服、被褥,开始煮饭。至此,俘虏的生活秩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