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战剖析:美军的亲民政策击败了游击战法(组图) |
www.sinoca.com 2010-09-06 网易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2003年,在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在基地组织发动针对平民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后,伊拉克战争变成了一场持续7年之久反恐战争。驻伊美军通过执行亲民政策,赢得大量民众支持,最终击败了基地组织的游击战法。 2003年,4月9日美军坦克用绳子拉倒了巴格达市标志性雕像――萨达姆像。
2010年8月31日,驻伊美军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驻伊美军人数降至5万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军,这标志着历时7年零5个月的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这是美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度排名第三的战争,美国为此付出了4419名官兵阵亡、3万多名官兵负伤,耗资近万亿美元的代价。而伊拉克新政府的警察和安全部队也有约2万名官兵伤亡。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的7年里,超过10万的伊拉克无辜平民在炸弹袭击中丧生,这直接改变了伊拉克战争的性质――这不是一场美军与伊拉克抵抗者的战争,而是一场反恐战争。
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9・11事件后的翌年,2002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指控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和全球安全构成威胁。10月11日,美国国会两院一致同意授权布什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
2003年3月20日,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美英联军发起“自由伊拉克”行动,伊拉克战争爆发。由于萨达姆政权的独裁统治不得人心,伊拉克政府军中大量高级将领被美国中情局重金收买,所以美英联军的入侵并没有遇到强硬抵抗,进展异常顺利。4月9日,美军第三机步师攻占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萨达姆及其两个儿子出逃。5月1日,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发表演讲,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任务完成”。 美国任命的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左)最开始推行了极为错误的政策。小图萨达姆即将被绞死前的情景。 2003年12月13日,美军在提克里特抓获萨达姆。伊拉克新政府以谋杀和反人类罪判处萨达姆绞刑。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绞死,萨达姆最终为其独裁统治付出了代价。但必须提及的是,美军在伊拉克并没有发现当初发动战争的理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也是伊拉克战争在道义上一直遭到质疑的原因。
“去复兴党化”计划造成政治真空
在美军攻占巴格达后,2003年9月3日,伊拉克新政府成员在巴格达宣誓就职。但此时伊拉克重建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驻伊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手中。当时,保罗・布雷默推行了激进的“去复兴党化”计划,有140万复兴党分子成为整肃对象,其中近14万人在政府中工作的复兴党成员被集体开除公职。(复兴党为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执政党。)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去复兴党化”成为美国在伊战中的一大败笔。由于大量富有经验的复兴党人被清除出政府机关和军队,导致了政治真空的出现,各种社会问题都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民众的不满情绪和反美情绪迅速蔓延。
更为严重的是,被解雇的人中绝大多数是逊尼派,而在伊拉克新政府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什叶派,这直接导致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上升。伊拉克的逊尼派武装开始发展壮大,并发动越来越多针对驻伊美军、伊拉克新政府的袭击。 2006年2月22日,阿里・哈迪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后的情景,这一事件引发了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大规模仇杀,也让06年成为伊拉克战后最血腥的一年。
基地组织以炸弹袭击挑起教派仇杀
必须注意的是,尽管伊拉克逊尼派武装进行了针对美军和政府机构的袭击,伊拉克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一开始并没有爆发激烈冲突,因为在伊拉克,逊尼派和什叶派并没有仇视对方的传统。但来自基地组织的阿布・穆萨布・扎卡维(Abu Musab al-Zarqawi)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众所周知,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发动了9・11恐怖袭击,其意识形态源于伊斯兰“瓦哈比”教派中最极端的一派“萨拉菲”。扎卡维当时是基地组织的第三号人物,扎卡维的最终目标是在伊拉克建立一个推行“萨拉菲”原教旨主义的政教合一国家。
扎卡维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在04、05年遭到美军强力清剿后改变策略,他们企图通过制造恐怖袭击挑起伊拉克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族三方仇杀,把伊拉克引入内战陷阱,从而令美军知难而退,使伊拉克新政府倒台,为最终在伊拉克建立一个极端主义国家创造条件。
2006年2月22日,基地组织对伊拉克什叶派圣地阿里・哈迪清真寺(金顶清真寺)进行了炸弹袭击,引发了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大规模仇杀。06年成为伊拉克战后最血腥的一年,在清真寺、集市等公众场所不断发生动则导致数百人死伤的炸弹袭击。联合国的统计是,06年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共造成了34452名平民死亡,而此类教派仇杀至今仍未完全平复。在06年,伊拉克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截然改变,不再是逊尼派武装与驻伊美军、伊拉克新政府的战争,而是驻伊美军、伊拉克新政府及什叶、逊尼两派武装针对基地组织的反恐战争。 2006年6月8日,美军公开了“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头目扎卡维被打死后的尸体照片,图为记者招待会电视画面的截屏图。小图为扎卡维生前的电视资料照片。
扎卡维之死及美军剿灭基地组织
美国军政高层在意识到基地组织意图后,开始针对扎卡维等基地组织首脑的砍首行动。2006年6月7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举行领导人会议,讨论下半年度的作战计划。出席会议的有领导人扎卡维、第二号领导人精神领袖拉赫曼、还有5个地区的“基地”领导人。美军使用无人机确认目标后,F-16战斗机向会场投掷了两枚精确制导炸弹,扎卡维及其他与会者被全部炸死。美军特种部队其后清理了会场,并搜获了扎卡维的手机、移动硬盘及其它作战文件。6月8日到9月14日,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根据这些资料,逮捕了1000多名基地组织骨干,包括扎卡维在政府中布置的内应。不久,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领导层被全部击毙或俘虏,组织机构陷入混乱,行动能力遭到极大削弱。
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同时,美国也积极准备增兵伊拉克,以控制教派冲突、恢复秩序。2007年1月,布什宣布向伊拉克增派3万战斗部队。2月10日,戴维・彼得雷乌斯将军出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开始推行新的安全策略,驻伊美军的任务更多地变为日常巡逻,协调什叶、逊尼两派关系和拆除路边炸弹。在美军增兵后,基地组织和教派冲突针对平民的袭击开始逐渐减少,局势恢复至06年前水平。
2008年2月3日,伊拉克总理马基利签署《正义和有责任法案》,法案允许前复兴党人重返政府机构。伊拉克踏出了民族和解的第一步,此后局势获得进一步好转。驻伊美军也开始逐步撤离,2010年6月30日,美军从伊拉克主要城市中撤出;8月31日,驻伊美军结束作战任务,历时7年零5个月的“自由伊拉克”行动正式结束。 2006年11月23日巴格达接连发生3起汽车炸弹爆炸和一起迫击炮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45人死亡、238人受伤。这种大规模的袭击事件虽创造了惊人的效果,但也激发了伊拉克民众的极大反感。
嗜血袭击自掘坟墓
以扎卡维为首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战略是发动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挑起伊拉克的教派冲突,让伊拉克陷入内战。应该说,他们的策略在06、07年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但是教派冲突、仇杀报复,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这与伊拉克人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制裁,人心思定的大势相违背。基地组织的这种策略正为日后的伊拉克全民反恐自掘坟墓。
其实在06年2月什叶派金顶清真寺遇袭事件之前的2005年8月25日,扎卡维送交本・拉登的“战略报告”光盘就已被驻伊美军截获。伊拉克政府随即将基地组织的这一阴谋向全社会公布,伊拉克各派的主流在对待恐怖袭击的问题高度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在06、07年,每当伊拉克发生大规模爆炸袭击袭击时,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领袖就会发表讲话,呼吁教众冷静。由于新政府和各教派主流的安抚,加上美军增兵,基地组织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
极端主义不得人心
而基地组织的终极目标――在伊拉克建立一个“萨拉菲”原教旨主义国家,更是不得人心。 伊拉克逊尼派武装抓获基地组织分子。伊拉克人其实对基地组织本来也谈不上好感,其极端主义行为最终甚至将部分反美武装推向美军。
因为伊拉克以什叶派居民为主,逊尼派也是以逊尼派苏菲教徒为主。19世纪20年代,信奉瓦哈比教的沙特家族将信奉逊尼派苏菲教义的圣裔哈希姆家族赶出了阿拉伯半岛上的圣地,数十万什叶派和逊尼派苏菲教徒被杀。此后,哈希姆家族在伊拉克和约旦分别建立了两个哈希姆王朝,沙特家族在圣地建立沙特王国。逊尼派苏菲教徒、什叶派就此与瓦哈比教派结下教仇。后来,瓦哈比教改革了极端教义,使自己得以融入伊斯兰主流。但瓦哈比教派中最极端的“萨拉菲”派仍坚持极端主义,基地组织正以此为意识形态,所以伊拉克人对基地组织本来也谈不上好感。
逊尼派苏菲教在伊拉克有很深的传统根基。扎卡维的基地组织到伊拉克后,却反对苏菲教的圣贤崇拜,随意抢劫和屠杀苏菲教村民,与苏菲教的伊拉克部落格格不入。而基地组织策划炸死什叶派领导哈基姆、制造阿舍拉节连环爆炸惨案、炸毁阿里清真寺,更是让什叶派与之水火不容。一名后来投靠美军的逊尼派反美武装领导人说,“我们村里有100来人因为反抗美军而牺牲,而基地组织来了后,杀了我们476个村民。”
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残酷行为引起了伊拉克民众的强烈反感。其中典型例子是,2008年12月,11名被关押在拉马迪的基地组织人员越狱,其中7人被击毙,但包括“杀手伊马德”在内的3人逃走。结果,拉马迪全城所有成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协助美伊军队搜捕,3名基地逃犯无处可藏,第二天就全部被缉拿归案。 美军在阿拉伯文化教室探访老百姓家庭,了解伊拉克历史和民风习俗。驻伊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的一系列亲民政策让美军赢得了游击战争,最近他又被紧急调任驻阿美军司令,去挽救阿富汗战局。
与基地组织形成鲜明对比,驻伊美军在彼得雷乌斯将军出任最高指挥官后,开始采取更亲民的行动策略。彼得雷乌斯认为传统的地面部队战法已不适应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发动的游击战,为此推动制定了《反暴乱作战条令》。
根据新的作战条令,驻伊美军的日常作战任务不仅仅是值班巡逻、突击搜捕,更为重要的是拜访驻地附近村落的村长、部落长老,与自发组织的民兵建立良好关系,并调解逊尼、什叶两派穆斯林之间的纠纷。美军还制定了战争损坏赔偿制度,对于在战斗中受损伊拉克民间建筑,美军均会作出赔偿或负责重建。美军还不时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美军的新政策使他们赢得了当地相当部分民众的好感,解决了打赢游击战争的关键――获取准确情报,为快速突袭基地武装打下基础,可谓美军破除游击战的“首要战术”。有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华裔美军士兵陈果的博客,正是美军这些政策的原始记录,其在伊拉克服役的时间正好是07年9月至08年7月。
与此同时,驻伊美军更是利用基地组织制造教派仇恨的契机,成功与逊尼派武装达成和解。伊拉克最大的本土逊尼派反美武装“1920革命旅”也听从部落长老们的劝说,放弃武装斗争,转而投入“觉醒运动”,掉转枪口帮助美军围剿伊拉克的基地组织。
彼得雷乌斯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于2008年11月升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今年又被紧急调任驻阿美军司令,去挽救阿富汗战局。 “斯瑞克”旅在伊拉克战争中获取了第一步的宝贵作战经验,在防护性和使用费用上也取得了良好的平衡,美军也因此派驻了更多“斯瑞克”旅。
伊拉克战争在03年倒萨之后变成了一场针对极端武装分子的游击战争,尽管在这样的非常规战争中美军大部分高技术兵器都无用武之地,但美军仍表现出了不错的适应能力,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和成功运用了新装备。
在城市中使用装甲部队
美军在以往的作战条令中曾写明装甲部队不适合在城市巷战中使用,所以在完成对伊拉克的占领后,美军大都使用“悍马”车(HMMWV)执行作战任务。但“悍马”车缺乏装甲,连AK-47步枪子弹都无法防御,更不用说RPG-7反坦克火箭筒和威力强大的路边炸弹。大量使用悍马车执行作战任务令美军产生了大量伤亡,美国国防部统计显示,在伊阵亡的美军中有20%在“悍马”上丧生。美军其后改为更多地采用M-1坦克和M-2步兵战车执行任务,在伤亡控制上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履带式重型装甲车在燃油、零部件消耗过大,难以长期高强度使用。最后,美军向伊拉克投入了新规划的中型旅――“斯瑞克”旅,这种旅级部队的全部战斗车辆均采用20吨级的“斯瑞克”轮式装甲底盘。“斯瑞克”装甲车在执行安全维护任务时,在防护性和使用费用上取得了良好的平衡,美军为此向伊拉克投入了更多斯瑞克旅。 RQ-1“捕食者”和MQ-9“死神”无人机的大量运用,使美军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战场监视能力。其中炸死扎卡维这一行动最关键的一步――发现扎卡维行踪就是由RQ-1监视完成的。
更好的战场监视能力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广泛使用了RQ-1“捕食者”和MQ-9“死神”无人机,这两款无人机滞空时间高达40小时,使得美军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战场监视能力。在前面提到的针对扎卡维的“砍首”行动中,美军是先发现了拉赫曼,利用RQ-1的超长续航时间,美军放长线钓大鱼,通过跟踪拉赫曼发现了扎卡维。最后,RQ-1上报会场地址,随后赶来的F-16C战斗机投放两枚精确制导炸弹将扎卡维炸死。很多伊拉克武装分子就是因为暴露后无法逃脱无人机的追踪,而被美军消灭。
先进的生物识别技术
基地组织的优势是藏军于民。美军针对性地开发了生物识别技术,在叛乱活动地区,美伊军进行人口普查,提取了当地居民的虹膜、脸部、指纹特征,然后输入到数据库。另外,对爆炸现场清理的炸弹碎片,或缴获的武器上、反美武装用过的物件上采集指纹,也被输入数据库。伪装成普通民众的基地组织成员在经过检查站或面对突击搜查时,就会在HIIDE生物识别测量器下露出原形。监控人员流动使外来的基地组织武装在居民区内无处可藏。 人们在谈论伊拉克战争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这是一场美国人的战争,是美国人与部分伊拉克人的争斗。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基地组织等极端武装发动针对平民的大规模炸弹袭击后,伊拉克战争已经演变为一场反恐战争,驻伊美军在战争中获得了大量民众支持,最终击败了基地组织的游击战法。大部分伊拉克民众,逊尼、什叶两派宗教主流选择跟随新政府和驻伊美军,与极端宗教主义、恐怖主义战斗,伊拉克人民正是战争结束的最大获胜者。
当然,目前伊拉克的教派冲突仍未平复,伊拉克政局也出现了暂时困难,这些都需要伊拉克各派民众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去达成妥协。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