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炮公开中国导弹绝密档案 辅佐高层作决策(图) |
www.sinoca.com 2010-05-13 法制晚报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在邱成龙研究出的作战运用理论指导下,某部作战部队正在进行演习 “算着打”小数点后推六位 “计算表”好用好比老相机 聚焦常规导弹奠基人邱成龙―― 二炮首次解密中国导弹档案
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解放军二炮部队的百余枚导弹高调亮相。
因为涉及机密,在国庆阅兵式上露个脸后,它踪迹不留地消失了。除了外观形象之外,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导弹是如何发挥功效,隐藏在导弹背后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近日,二炮首次解密导弹作战幕后的故事,并将导弹专家的精英代表人物邱成龙推上前台。
向小数点后六位挑战
因为导弹的威力,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盖上了“绝密”的大印。
在中国战略导弹“绝密档案”中,有数以千计的“作战运用方案”,上面签署着邱成龙的名字。
导弹的使用被称为“算着打”,也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计算最终确定如何作战运筹。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军队作战计算使用的计算表操作复杂、耗时费力,计算一个数据需要三四个小时,算出来的数据还不够精准,时常拖后腿。
1975年,作为导弹专业人才,邱成龙被选调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
到研究所工作之初,邱成龙就与原版的“某计算用表”打起交道。
有一天,邱成龙找到领导提建议,“原计算用表中的参数,只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数,严重影响到武器打击精度、作战效果。”
事实上,这个“小数点”是世界导弹武器作战运用研究的“制高点”。外国计算表中的许多参数值都精确到小数后面四位数,精确到五位数甚至六位数难度太大。邱成龙决定向六位数发起挑战。
给战士们的“傻瓜相机”
在那段日子里,最难的是要进行大量运算,邱成龙演算数百万组数据,草稿纸用了4麻袋。
后来,邱成龙获准借用一家著名科研机构的巨型计算机,但只能在人家下班后使用。他每晚骑自行车往返40多里去借用。
用了3年时间,我国第一部《战略导弹作战运用计算表》面世。计算范围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后,这个表迅速配发到战略导弹部队,成为必备工具书。
在当时情况下,世界先进国家的战略导弹基层指挥都是高学历,而指挥官一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而我国基层营连的指战员初中毕业就是“高学历”了,战士大多是小学文化。一般战士连三角函数、对数这样基本的概念都不明白。
要他们根据初始数据进行快速计算,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邱成龙的计算表对于战士们就好比“傻瓜相机”,他们在训练或实战中拿到这个表,根本不需要进行繁琐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得出需要的参数。
邱成龙就是导弹的“眼睛”
邱成龙是一个军人,他眼中时刻瞄准的是胜利。邱成龙的任务是根据我国战略导弹的型号、性能、布局情况等条件,向最高统帅部提供作战计划。
所以,在敌强我弱、后发制人的作战条件下,如何提高导弹作战运筹,是一项战略性很强的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研究所研究员乔登江介绍说,当年美国轰炸广岛和长崎,并没有什么预期。轰炸广岛,原子弹投下去,遇到广岛地形和天气,杀伤威力极大,有一半人口都杀伤了。轰炸长崎的原子弹是一样的,但威力就没有这样大。“我们国家的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这涉及到还击的问题。如我们还击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期。在这方面邱成龙做了很多研究。”
“导弹是硬件,邱成龙的作战运用就是软件。”乔登江说。
他解释说:“没有邱成龙的研究成果,二炮战略武器很难发挥作用;如果没有一个预期,不知道打出去以后会收到什么效果,首长意图能不能达到,这就需要有一个预测。这就是邱成龙这门学科的贡献。”
我军有了首个“战役电子秘书”
一枚枚导弹拖着火苗腾空而起。没有千军奔腾,万马嘶鸣,一切如同在实验室,布满了计算机和仪表。
多个导弹操作人员在各自岗位执行任务,“作战辅助决策报告”在信息化指挥平台无声运转。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海湾战争中,常规导弹武器开始快速发展。面对我国在非战略常规导弹领域的落后,邱成龙带领科研人员建立了常规导弹作战运用模型方法体系。
邱成龙的目光,已投向了研制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战役演习辅助决策系统”。
这个任务涉及到系统学、运筹学、工程学,以及光电、机械、网络等10多个学科。邱成龙带领的课题组为各作战要素逐一建立作战模型,开发作战软件,嵌入决策系统。
几年后,这套系统运作成功。我军有了第一个战役级的演习辅助决策系统。
邱成龙被定性为“我军常规导弹作战运用奠基人”。
大型演习却要减少导弹
1995年7月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公告:7月21日至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公海上进行导弹发射演习。
这则公告触动了全球的军事战略神经。
在中国东南沿海,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每一丝风吹草动都格外引人关注。给这个演习方案提供决策咨询的,就是邱成
龙和他的战友们。
一场大型演习拉开帷幕。由于导弹型号、打击频度、作战要素难以掌控,第二炮兵首次成立演习辅助决策中心,邱成龙担纲技术负责人。
可邱成龙一张嘴就吓人一跳:根据毁伤模型计算和作战仿真推演提出咨询意见,某突击频度可以减少某型导弹×枚。
首长们相信了他的判断。演习的结果证明,这个方案以最小的代价夺取了胜利。
邱成龙的“绝密生活”
2009年10月29日,邱成龙走完了69岁的人生。外界有机会了解他所代表的这个群体的工作生活。
因为涉密层次高,《战略导弹作战运用手册》一直不为外人所知。而邱成龙和他的同事们也一直被隐藏在后面。
邱成龙的生活和普通人无异,上班下班,做研究,但终究是有一些不同的。他不会和家人说起工作,也不会随手丢弃写着公式的纸张。
装备研究院某所助理研究员田树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次,我参加了有关战略导弹作战运用的一个研制与改制项目,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新课题。因为涉及密级比较高,许多东西没有纸质或电子版资料可查,全凭人的大脑。这个时候邱老给了我最大限度的指导。”
邱成龙曾两次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但因课题大多是辅佐高层决策的“国家机密”,导致评选委员会对其核心价值和重要意义知之甚少。“比如说弹道怎么选择,产生什么效果,是不能说的,不好展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介绍。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