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留给香港的创伤都是“四小龙”中最沉重的。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目光继续回到国内,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
正如本文上篇所述,香港在1997年回归时,GDP相当于国内经济总量的近20%,想必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俯视感。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内地经济的腾飞,停滞的香港经济早已不复当年雄风。深圳自1980年来,年均增速接近20%,增长最快时超越60%,即使放缓也还保持着约10%的快速增长。深圳的腾飞足以创造第二个“东亚奇迹”,也更加反衬出香港经济的落寞。
五十年前,香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五十年后,香港依旧繁华,但属于它的光荣时代已经随风逝去。五十年前它因何而起?五十年后它因何而落?想必这两者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香港崛起之谜——从崛起之因看衰落之源
1、 站在风口,香港才能飞起来
风口一:三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
19世纪60年代,美、日等国人口增长率下降造成了工人的短缺、工资的上扬,因而美、日要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工业,自然要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
19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促使能源、矿产资源等初级价格上涨,严重损害了美、日的重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空间。于是,美、日又开始集中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此时,其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开始需求转出的出口。
19世纪80年代,科技革命、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高科技产业领域成为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新战场。为了更好地打好这场战,美、日必须尽可能多地丢掉它们的旧包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继续转移,标准化的技术产业也开始在外布局。
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亚洲四小龙”崛起的第一道风口。
风口二:中国对外窗口地位的确立
时光倒回至1840年,英国初占香港,将其作为军港中心。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香港的经济发展波澜不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大陆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完全被切断。但此时,中国大陆尚有苏联作为坚强的后盾,为其提供一切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等资源。
19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与世隔绝”的中国大陆丧失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于是,香港,成为了此时中国大陆的最后一根稻草,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内地与西方间经贸往来最重要的中转站。
2、站对风口,香港才能飞起来
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为香港经济的持续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次产业转移中香港承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次产业转移发展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标准技术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共进。三十年内发生的三次产业转移让香港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崛起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经济体。
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风口来临,猪也能飞?
非也。香港能在短时间内崛起离不开香港政府在恰当的时刻,选择了恰当的政策。站在正确的风口,等待风的来临,这就是香港奇迹的秘密。
上世纪60年代前,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为本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制度方面,香港政府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府、健全的法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产权保护等对外商投资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香港政府大力开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进出口贸易额在总GDP中长期占据高达五分之一的比例。香港政府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对初、中级教育的支持,对于香港经济的腾飞也功不可没。
简而言之,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产业转移浪潮中,香港政府与香港人抓住了历史的契机,成功地一跃成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经济体。
3、并不是所有经济体都能在风口飞起来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并不是所有经济体都能够分到一杯羹。香港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历史渊源来看都具有其特殊性。
香港是一个天然深水港,背靠中国大陆,外临南海。在军事上是难得的兵家必争之地,在经济上是一个联系中国内地与西方国家的绝佳窗口。
1842 年,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政府,一百多年的殖民史使其在制度、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既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与自由市场,文化上深受西方国家影响,但同时与中国内地在语言与传统文化上仍是一脉相承。这种复杂的独特性,使其成为特定历史时期下联系中国内地与西方国家的对外港口。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