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龙大叔查了下香港房屋委员会网站的数据,2011年香港共有家庭236万户,户均人口3人,全港总人口710万人,其中有110万户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占全港家庭的47%,自己买了商品房的是85万户,这85万业主中还有34万户(40%)没还清按揭贷款,处于帮房地产商打工的房奴状态,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全港有能力享有自己物业产权的业主只占总家庭数的21%。
表二:2011年香港按类别划分家庭住户一览表
47%的家庭住在政府提供的房子里,这个数字看起来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内地高出不少,很好的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这样看起来应该是给管治阶层加分的。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确实很骨感,香港房委会的另外一组数据告诉我们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表三:2011年香港房委会按室内面积列出的公屋单位面积百分比
香港公屋的平均面积只有31平米,人均10平米!人均面积还没有你们家的一个厕所大吧?香港有接近一半的人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现在你还会感激管治阶层吗?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命苦不要怪政府,赶紧努力赚钱自己买商品房吧,但下面这个房委会的数据又毁了我的三观
表四:2011年香港房委会按室内面积列出居屋及私营房屋单位面积百分比
是的,商品房的平均面积也只有49平米,人均居住面积是15平米(香港房委会数据),比住公屋的屌丝们好了不少,人均面积增长了50%呢。这,就是香港人的居住条件,只有不到9%的家庭能住上60平米以上的“豪宅”。
香港人住这么小的房子,是因为香港人太多地太少吗?非也!
香港并不是没有地,去过香港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有很多绿地,特别是新界,全港已开发土地只占香港面积的17%,大量的地皮被囤积起来,把700万香港市民赶在港岛、九龙几个密集居住点,人均只分配到14平米。空地被囤积,超高的房价,超小的人均居住面积,这就是地产商管治下香港老百姓的居住现状。表面的原因是每年土地供应不足,但在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土地供应再也不用受到限制。于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对,就是现任特首)就向董建华(时任特首)提出建议,推行一项雄心勃勃建屋计划的“八万五建屋计划”。
在董建华1997年10月提出的首份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正式宣布推出这一计划。计划中表示要实现三大目标: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不少于85000套(九七前是每年二万个套间);10年内让全港70%的家庭可以拥有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限制卖土地给私人发展商,大量的土地用来修建公屋。过去,香港每年兴建的政府公屋和私人楼寓和比例是1:4,现在要倒过来,变成4:1。新建的公屋的质量要向私人住宅的质量,屋内空间的大少看齐。过去的陈旧的,狭小的,布局极不合理的,象典型的难民营似的公屋要彻底改造,逐步地一个个推倒重修,让香港的低下收入的居民也能有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
这是一份非常棒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计划,左龙大叔举双脚拥护。如果得到实施,今天全香港700万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房价将下降到舒服的位置,人均面积也不会比大陆差太多。正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但是结果众所周知,这个计划被搁置了。原因很简单:
1、政府建的房子比私人建的房子还要好,还要漂亮,而且便宜,那开发商的房子卖给谁?”
2、已经买了房的85万业主的物业资产可能会缩水,但这85万业主如果是自住,影响也不大,除非你是炒房客,而炒房赚钱正是当时富人阶层的风尚。但无论如何,85万业主V.S 178万中下阶层(特别是100多万贫困人口)的安居问题,熟重熟轻?就能充分体现管治阶层到底代表着谁的利益。
迫于市场和开发商压力,2003年,特区政府宣布无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计划单位,理由是其违背了私人住宅物业市场应由市场为主导的原则。哎,左龙大叔对此只能一声叹息。
二)收入情况
如果只是房子小,那也就算了,香港怎么说也是个购物天堂。房子小,咱们就多点到外面商场呆着,逛街叹免费空调,到了睡觉时间才回家呗,香港人动辄1、2万的工资收入也是不错的嘛。那香港人实际的收入到底是怎样的呢?
左龙大叔又跑到香港统计处的网站上去八卦了一下。根据香港统计处数字。截止2011年底香港共有工作人口365万,按个人算,每月收入的中位数是11000港元(梁振英上台后,这个数字到2014年已经提升到了14800港元);按家庭算,每月收入的中位数是20500港元(详见表五、表六)。
表五:香港2011年按每月主要职业收入划分工作人口百分比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