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收购《南华早报》,意味着这份香港最受尊敬的报纸,在其百余年历史中首次被纳入中国人的掌控之下。
精明的马云当然很清楚,这一举动会给外界带来怎样的猜测。于是,同并购消息一起发布的,还有一封致《南华早报》读者的公开信。这封以阿里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名义发出的公开信,毫不回避“影响编辑部公正性”的质疑,承诺报纸将秉持客观,准确与公平的原则。
而这家创造了美国股市最大IPO的中国企业,显然也不会任由西方媒体批评。在公开信中,阿里巴巴也直言,那些所谓“影响公正性”的观点,本身就带有偏见,“仿佛报纸的拥有者一定是拥护某种观点,而那些持相反意见都是‘不适当’的。”
“事实上,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当世界在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中国时,需要获得多种观点。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对世界稳定的作用已经太过重要,实在不应该只用单一的论调来涵盖。”看起来,雄心勃勃的阿里巴巴,不仅仅是在收购一家媒体,还试图挑战这个行业里存在已久的某种秩序。
据《纽约时报》报道,上海风险投资家李世默曾参与建议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集团资产。“中国复兴也许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事件。”李世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过于意识形态化、过于扭曲。”
李世默表示,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集团资产,“给了南华早报一个独特而有力的视角,向全球读者展现一个更为多元化、更符合实际的中国。”
马云收购《南华早报》,对编辑部的影响力备受关注
华人媒体的英国基因
成立于1903年的《南华早报》,可谓是见证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当时,它的中文名字还叫做《南清早报》。如今,《南华早报》已经被认为是香港最有公信力的报纸,也被视作整个东南亚地区最有威望的媒体之一。
而这份在华人世界举足轻重的报纸,创始至今一直使用英文出版。
1903年11月,英国人克宁汉和澳大利亚华侨谢缵泰共同创办了《南华早报》,1907年又被美国商人诺贝尔收入囊中。二战结束后,汇丰银行成为《南华早报》最大股东,至1987年被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
在这段时间里,《南华早报》一度被认为是香港殖民政府的“喉舌”,常有港英政府官员在该报发表评论和接受采访。
1967年香港左派工会暴动中,不少华文媒体大力宣传运动的“爱国抗殖”性质,《南华早报》却刊出某些官员的观点,认为政府太过姑息左派报刊,因此支持政府法治为由,用《紧急情况规例》对报刊采取行动。
直到1993年,马来西亚华人郭鹤年买下《南华早报》控股权,报纸的立场开始微妙转变。目前,郭鹤年约控制集团73.99%的股权。
“中国化”趋势难逆
2012年,《南华早报》迎来了第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总编辑王向伟,更是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尽管王向伟堪称报社“老人”,1996年起就在该报任商业记者,此前也有过BBC工作经历,但自从这位中国内地人当上一家中国特区媒体的总编,西方媒体对他的攻击就没有停止过。美国《华尔街日报》多次指责王向伟修改涉及内地的报道,并于一些资深记者解约。
而马来西亚老板郭鹤年,也因为“有一部分市场在大陆”,常常被指过于亲共。
2013年,南华早报集团又宣布委任胡以晨替代郭惠光为公司行政总裁,胡以晨之前是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td.,简称SPH)的高级副行政总裁。郭惠光特别说明:“胡先生为南华早报集团带来的不仅是媒体专业知识和深入的出版业与IT业运营经验,还有对数字媒体应用和中国市场的丰富了解。”
同样是在2013年,《南华早报》开通简体中文网站,大部分内容翻译自每日出版的《南华早报》新闻报道和评论。
实际上,《南华早报》褪去港英色彩,逐步“中国本土化”的趋势,在香港媒体界并非个案。
2007年,在香港拥有巨大影响力、被认为立场亲反对派的《明报》被马来西亚华人张晓卿收购,后者与郭鹤年一样,被认为与大陆关系密切。2014年,《明报》宣布更换总编辑,立场鲜明的原总编刘进图被撤换,马来西亚华人钟天祥接任,亦引发一片“中央干预”的阴谋论。
但观察者网专栏作者OmenaK认为,《明报》此举更像是生意上的考虑。香港中文大学2014年1月发布的一份媒体公信力排名显示,一向以“公信力第一”自居的《信报》首次跌至第三位,不但与《南华早报》差距拉大,还被一向远离政治斗争的《经济日报》超越。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