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17日,台湾股市当日上午9:55分亮出“万点”星光,加权指数以10013.42冲破一万点大关,交易所里股民大开香槟庆祝。 这种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疯涨,使得当时台湾股票市场已经变味,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的“赌场”,股市原本应该具有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已然无从谈起。当时参与台湾股市的一位美国基金经理Steven R.Champion在他记录台股大牛市的传记中写道:那时候的台湾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摆脱其它物理限制的方法,他们到达了一个时钟停摆,平行线交织的奇怪空间,正常的金融和商业法则在这里都不再适用。图为1989年春,台北,各地投资人在交易所内纷纷抢购股票。图片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理想国系列图书《岁月台湾》第四版 秦风编著 在连续的暴涨之中,赚钱效益高的巨大诱惑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股市。数据显示,到1990年3月泡沫顶峰时,活跃交易账户从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至460万,炒股成为全民运动,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图为1989年12月4日,随着股市的热络,证券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查看行情的“号子”到处可见,原来是电影院、歌厅、餐厅、画廊的建筑持有者,也因追求利润,改装成证券公司营业。 当时的台湾股票市场几乎是买什么赚什么。有文章称,在台湾1987年到1990年的三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式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而一些胆子更大的人,如果使用当时还属于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到15%~20%。图为1989年5月25日,台北市,查看行情的“号子”外停满机车。为争取“时效”,方便停放的机车成为股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股市带来意外财富让台湾各阶层都沉迷其中,许多人离岗跑去炒股票,造成产业劳工短缺。轻易而来的意外财富让很多人无心工作,股市当时是9点开盘,12点收盘,很多炒股的太太们在收盘之后,先找一家像样的餐馆吃饭,下午就去唱歌、跳舞、逛百货公司。图为1988年6月11日,台北市,在劳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醒目的大型布招常见于各工厂的厂房。 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普通民众,都纷纷被股市吸引,在对股市的狂热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学生旷课炒股,计程车司机为赶去看行情拒载乘客,寺院僧人炒股,公务员炒股。当时的一些例如“劳动保险署”和“公共住房署”的政府部门在股市下午收盘后才开始恢复办公,整个社会都陷入炒股狂潮中。图为1989年3月9日,台湾联合晚报所举办的巡回股市系列演讲会上,现场人山人海,座位及走道挤得水泄不通,主办单位只好请听众坐上演讲台。 在全民狂欢的股市暴利背后是股票市场浓烈的投机气氛和越吹越大的股市泡沫。台北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飙升到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记录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约交易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图为1989年2月10日,台北,股市开市,一家证券公司请来乐团演奏,庆祝红盘开市。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