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香港交易所正式公告,承认由于“尚未取得启动沪港通的相关批准”,所以无法确认沪港通实施的日期,随后,市场即以迅速大跌表达了浓重的失望情绪。
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确搁浅原因,但一般认为受到“占中”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不久前公开表示,港交所与上交所对沪港通都已经准备就绪,也就是说由于纯粹的技术层面原因,导致开通无限期推迟的概率并不大。
从长远来看,沪港通的开通仍然是迟早的事。毕竟,中国经济成熟速度超出了所有人曾经的预想,转变为净资本输出国的时点几乎就在眼前。为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发言权,争取制订和修改关键规则的议价能力,在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逐步建立直接的通道,已经是大势所趋。既然中国在资本账户的管理上必然会对内对外同时进一步开放,那彻底取消沪港通就既没有可能,更没有必要。
但是这不代表沪港通实施的推迟对香港的影响甚微。相反,从任何角度来看,这次的变数对香港都是相当不轻的一击。从短期可见的即时利益上来看,沪港通初期每天可以有23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额度,其中港股通就有105亿元额度,按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收费标准。股票交易需要支付佣金(0.25%)、交易所费用(0.012%)、政府费用(0.1%)、转手过户费等费用(每张2.5港元)。每天最多大约能为香港产生近5000万港元的收入。以此乐观估计,全年香港增加的收入可以超过100亿港元以上。即使对香港整体经济而言,这也不是个小数字。
为此,根据亚洲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首席中国顾问Ronald Wan估计,香港的券商平均每家至少已经花费了200万港币升级系统和增聘雇员,本来可说是就等着坐收滚滚利润。但现在沪港通迟迟不能开通,这些潜在收益自然也就只能是泡影,所以当沪港通推迟的消息获得确认后,港股中的证券类公司股价跌幅普遍很大。
另外,沪港通仅初期的资金总额度就分别高达3000亿元(沪股通)和2500亿元(港股通)人民币,这条资金渠道一旦正式开通,不但将第一次打开国内普通资金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通道,也将极大的拓宽海外资金合法进出内地的渠道。这一进一出打通了无数国际券商、投行和基金们多年梦寐以求的全面踏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合法通道,独占这条通道,哪怕是暂时独占,也必定能让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和全球主要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突如其来的推迟,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这些全球金融精英对香港的信心。
不过,这些短期利益上的损失还不是要紧的。对于香港来说,真正爱港人士的忧虑应该在于,这会不会是一个先兆:继香港整体经济好坏对于整个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式微后,香港的地区金融中心的意义是否也开始下降了?
众所周知,香港自上世纪90年代,将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转移之后,就是一个几乎完全依赖服务和贸易产业的城市。但近年来面对发展越来越成熟的内地,包括传统的转口贸易在内,香港原有的多项比较竞争优势都在逐渐削弱。唯有在金融及相关服务产业上,香港的综合优势依然相当大,而且金融产业又是极少数对高地价有很强抵抗力,对社会财富和高端就业岗位带动作用极其明显的经济行业。从任何角度看,确保亚洲乃至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不受动摇,毫无疑问是保证香港经济以至香港本身在未来仍然能保持发达经济体地位的最重要基石。
而香港能获得和维持地区主要金融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与内地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特殊渊源与联系。过去数十年来,香港一直扮演着几乎唯一的,内地与国际间金融市场交流主要通道和平台的角色,而且这一作用从未受到过认真的挑战。对其它国际和地区金融中心来说,无法和香港与内地间的特殊关系竞争;对内地的几个金融中心而言,香港则又不受严格的外汇和资本管制。这种不对称竞争优势造就了香港实际成为中国金融产业的国际业务中心,并凭此进一步占据了亚洲乃至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如果不依赖内地巨大的经济腹地支撑,仅靠香港本身是根本无力与东京、新加坡或者其它亚洲大都市竞争的。
例如,同为亚洲的地区金融中心,香港近年来在资本筹集市场,特别是公开股市上对老对手新加坡有着完全压制性的优势,有整个日本作为后盾的东京也只能甘拜下风。2009-2011年香港曾连续三年拿下全球IPO第一的位置,主要就是因为连续有多家超巨型的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去年2013年香港IPO规模也仅居于纽约之下排在世界第二位,而其中最大的6个IPO项目又有5家是属于H股。内地上市企业也已经占据了港股半数以上的市值和大部分的交易量。
然而在外汇交易市场上,新加坡和东京则反过来超过了香港,分别占据了亚洲最大机构和零售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究其原因,与内地在外汇结算交易业务上并不倚重香港作为中间商恐怕有着直接关系。同样,由于内地的债券市场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对外依赖度不大,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又还受到严格管理,香港金融业在债市上表现便也相当平庸,无论是市场绝对规模还是深度,都远远落后于东京、新加坡甚至汉城。
从多个细分市场的表现对比都可以看出,香港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扮演全球金融市场内的“中国替身平台”这一角色上。由此反过来也可以推导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可能遇到的最大危机,就是无法跟上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被其它国内外金融中心夺走原来的市场服务份额。
对于这种危险,香港有识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再三提醒过,香港要更多主动和内地联系、融合,让香港的利益在全国发展大局的考量中占到一个重要的份量,从而让中央到内地地方在决策时,能自然而然的主动考虑到香港的诉求。但坦率地说,过去一些年香港在这方面仍然习惯于要求得到的多,而愿意自我调整和付出的少,只是中央原来出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考虑,一直仍不断给予利好,甚至有时不惜暂时压制一下其它竞争者,让香港能有机会形成和巩固先发优势。
然而这不可能是永久性的政策。尤其是近一年多来,中国的多方位国际金融交往和布局速度明显加快,新加坡、伦敦等地人民币清算中心的一一开通,香港虽然还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但原来近于垄断的地位已经丧失了。本月28日,人民币与新加坡元的外汇直接交易开通,这是今年以来第五种美元之外开通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外币。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基金更是已经在西方常见,如今沪港通却无限期推迟,香港对其它竞争者的领先优势必然进一步缩小。这些是否会让香港在中国对外金融门户上的作用被有意或无意识分散化,也值得进一步观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