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蜗居、孤寂、狂加班 漂泊香港内地工一年受不了 |
www.sinoca.com 2011-04-24 中评网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香港锐意建构区域教育枢纽,成功吸引大量内地及世界各地的学生来港升学;入境处更在2008年实施新安排,港校非本地生甫毕业即可无条件留港1年,免却申请工作签证的繁复手续。新安排实施了3年,每年批出的留港人数约有20%增长,累积申请者超过1万人。
但想像与现实往往有落差,这班高学历的“港漂”(漂泊香港工)年轻人,毕业后即使成功就业,也遭上重重问题,包括香港的长工时、居住环境狭窄、语言文化难融入社交圈子及生活成本高等吓怕,多达40%人在“试验式”留港1年后,毅然放弃为签证续期,告别香江,令香港原意吸纳人才的如意算盘,响起警号。
香港文汇报报道,入境处在08年推出“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计划,是推动本地成为教育枢纽主要政策之一。香港文汇报首次就计划申请情况作追踪性的统计分析,资料显示,2010年共有3,976名非本地生参与计划,较09年增加18%,而过去3年累积参与人数共达10,101人(附表一)。
由于计划期限为1年,所有非本地毕业生均需要于翌年申请续期以继续留港。然而,这群“港漂”一族愿意留下的并不算多,签证续期的比率只得60.4%,意味着在这批高学历人才中,多达4成人在留低1年后即选择“弃港”,以人数计近2年已有逾2,400人。
赴港发展 未如理想
“港漂”一族都抱着莫大抱负来港升学,实际境况却未如当初想像般理想。去年毕业于浸大国际新闻硕士课程的吴彤炜,可能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她2年前于内地大学修毕英文学位,希望来港吸收不同人生经验,“我对新闻行业感兴趣,而香港新闻自由度较内地高,觉得这里是好地方”。不过,后来她发现本地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且大部分媒体对聘请内地毕业生也有保留,她随即调整心态,到一所媒体投资公司当总裁助理。
近日彤炜转至一唱片公司任网络宣传,月薪9千元。她坦言待遇并不理想,但已比之前8千元高,而难以适应港人“工作狂”文化,则是其转职主因,“虽是行政职务,亦要不时加班,试过至凌晨1时才下班,当时的工作量令我有很大压力,真的吃不消”。
残旧蜗居 生活压迫
因年幼已到广东居住,能操流利广东话,彤炜庆幸自己沟通方面较大部分非本地生要好,但居住环境始终让她大感困扰。去年毕业后,彤炜与朋友于黄大仙合租一 400旧楼单位,面积只及其内地旧居1/4。挤压的感觉令房子内的问题加倍放大,“就像厨房墙壁,即使不特别留意,也总会见到其不时在剥落……”她笑言,现时每次回家乡均特意买数支辣椒酱带回港,一慰对老家的怀念,说时却闪过一丝落寞神情。
积极交友 融入社会
彤炜坦言,如靠父母人事关系,于内地找份理想工作并不困难,但她不甘于一辈子留守在家乡:“如现时回去,我想该可以找到电视台新闻工作,但是总不能一世留在内地发展,要到外面世界闯闯,扩阔眼界!”为此她积极寻找更多“留下来”的理由,包括假日与友人到郊外行山,建立社交圈子;亦会多观看本地电视节目,融入香港文化。
彤炜并不打算短期内返回内地,无意成为“1年弃港”的一分子,但到底会留下2年、3年或更长时间,甚至会否“落地生根”,则是连她自己也未想得清的“问号”,“香港的楼价太贵,只是一直打工,不知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物业;再者这里空间真的很小,居住环境不舒适,如果要组织家庭,很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