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光复大陆到解放台湾 为了不再颠沛流离(图) |
www.sinoca.com 2010-02-05 加拿大华人网讯 [复制链接] 字体:大 中 小 |
上图:1949年5月,逃难者挤在一艘将驶向宁波的美国海军货船。 为了不再颠沛流离
去年初夏,应Y老师的邀请,去台湾访问。从台北一路南下到高雄,一般观光客要做的“功课”,一件不落都做了。不过最有感慨的不是山水风光、市井人情、文化遗珍,而是大家的推杯换盏和闲坐聊天。要聊得深了才知道,我们是如此熟悉,却又是如此小心翼翼。
一个座谈会上,谈到彼此对彼此的妖魔化。我说我们小时候看电视剧,国军败退的兵痞,散着风纪扣、倒拖着枪、进了村、抢老百姓的鸡、大啃鸡腿,猥琐可鄙。对方哈哈笑了,说我们也一样,只不过这可鄙的偷鸡的主人公,是你们“共匪”啊。我说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口号一直是“解放台湾”,他们顿足说差不多,我们的是“光复大陆”。我说我们“抓特务”抓了很多年的,他们说我们“抓匪谍”也抓了许久的。
还有一次,席上有昔日高官某某部长,谈及上世纪40年代亲身参加东北战局,说到四平战况,满座洗耳恭听。老人沉湎往事说了许久,回过神儿来问我们大陆来的客人:你们的父执辈有参与那场战役的么?我斗胆说,我的大舅舅,当年高中没有毕业就当了学生兵,跟着林彪打仗的,我听他说过四平是场硬仗。老人很有兴趣的问,那他有没有说起过长春围城呢?我当然知道他言下之意,我也看过那本《雪白血红》,但是不好说啊……老人家深深看了我一眼,隔着人给我布菜,吃菜吃菜。下一个话题云淡风轻,满座释然。
几次三番路经圆山饭店,知道那附近有“太原五百完人冢”,说是阎锡山部下在解放军攻入太原之前集体自杀,国民党政府修此“招魂冢”旌表他们杀身成仁的精神,台湾的中小学教科书里也以此故事培养仇共情绪,当然大陆方面认为该故事“纯属神话”。“你们该不会想去看吧?”――台湾方面的接待者显得既小心又体恤,其实我们也没什么不方便的,可是人家这么紧张,也就作罢。有关抗日战争的事情,离“共识”不太远了, 可是有关国内战争的事情,沟壑依然。
这次来香港,同一个项目里有四位来自台湾的教授,我们一直问陈水扁啊马英九啊,问得他们有点烦了,说你们为什么对台湾政治这么感兴趣呢?是啊,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呢?又有人说到《海角七号》,从大陆来的同声说那是很好看的电影,就有一个台湾学者淡淡回应,那是因为有一部分你们不懂。我们隐约知道是哪一部分,住口收声。“台湾人”内部的分野和理由,的确懵懵懂懂。又交流关于《大江大海》的心得,禁书总是令人兴奋的,一个台湾教授直言:真是搞不懂,龙应台这么写,是帮你们GCD说话啊,怎么还会被禁呢?
我被激起好奇心,夜读了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此书写的用力,用上了近年来“两岸五地”(大陆、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的新鲜史料和研究成果,又有口述史方式的访谈,翔实丰厚。此书写的煽情,五千流亡学生与一本《古文观止》的故事,战俘营里一个军乐队的故事,威武不能屈的卓领事的故事,父亲槐生与《四郎探母》的故事,像一个又一个催泪弹,从开头炸到结尾。此书也写的血腥,肝脑涂地、死伤枕藉、尸填沟壑、哀鸿遍野,这些文雅的四字成语要用多少血浆和细节,才能形象地展示出战争的惨绝人寰,让你在深夜里毛骨悚然?而龙应台她做到了。
我必得承认,龙应台这个低视角,也就是黎民、苍生、草根、老百姓、普罗大众的视角,比《建国大业》里那种英才辈出、群贤毕至的表现方式好上太多。个人的命运被不可控制的力量绞拧成丝,再被战争机器织入时代的经纬,历史的这一段,1949,它染了太多的血,浸了太多的泪,还一再被涂改,以至于我们很难从这些乱麻和死结中剥离还原出道德追求和政治立场来。龙应台善于表现的,正是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无能为力,还有个人对生命与生活的坚忍不拔,前者可泣,后者可歌。
正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我想,如果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当然可以,同情、怜悯与理解,可以超越国家的界线、民族的界线、阶级的界线、党派的界线、阵营的界线、海峡的界线。但我不免又想,事实总是,受害的是“兄弟姐妹”,施暴的也是“兄弟姐妹”,受害者与施暴者集于一身的,还是“兄弟姐妹”。失败者、失势者、失踪者,他们不是笼统地被“时代”所践踏、污辱、伤害,而是被“时代”中的其他人、其他事、其他的势力和权力践踏、污辱、伤害。更为可怖的是,等到下一个“时代”的大波澜汹涌而来,有些兄弟姐妹们还是会剑拔弩张、反目成仇、互相践踏、互相污辱、互相伤害。每念及此,痛心疾首。
期盼那样一种文化,讲慈悲,也讲是非,更讲责任。每一个名字都被铭刻,每一场浩劫都被反思,有的人必须忏悔,有的人必须赎罪。我不反对从龙应台这里开始,但我不希望只到此处结束。看此书,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一直哭一直哭”。我想,仅仅流泪是不够的,感动与回避不是长久之计,正视与沟通才是出路。
只有极少数人希望永垂不朽,绝大部分黎民但求现世安稳,因此,为了不再颠沛流离,那些可能成为“万骨枯”的小人物们,不论你在海峡的哪一侧,要警醒。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