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配图
中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该怎么办?最近,外媒给中国开了一剂猛药--裁员。近日彭博社发表专栏文章称,相比创造就业,裁员对中国更有用。
在上周五的美国就业数据发布之前,全球经济学家、投资者和央行官员都屏息以待,他们知道这个数字可能将左右美联储决定加息的时间和力度。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来都没法体会到这种兴奋之情。
中国官方的城镇失业率多年来都保持在4%左右。就连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至25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没能打破这一非凡的宁静。2015年前三个季度理应创造了逾1,000万就业岗位,超过了政府的全年目标。
新兴的服务业至少为这一健康就业增长做出了一部分贡献。中国的统计数字也可能低估了失业水平,就像可能夸大了增长率一样。但事实是,如果失业率上升,中国的日子甚至会更好过。
这听起来可能很荒谬。在1月份的报告中,汇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必须每年创造出1,400万个新的城镇工作岗位,才能保持劳动力市场稳定。同时,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钢铁、水泥、金属等行业在中国高速增长年间所积累下的大量过剩产能。而现在投资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这类企业和工厂实际上变得多余。
低得可疑的失业率所反映的事实是,工厂并未在以足够快的速度关闭或缩小规模——并因此解雇工人。惠誉评级驻香港的董事翟璐估计,想让钢铁行业复苏,中国需要消灭的产能至少得是目前计划规模的两倍。根据近期的一次估计,每生产1吨钢,工厂可能至多要亏损50美元。
不敢裁员使国企改革受阻
这损害的远不止是个别公司的财务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份的一项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称,保持过于庞大的员工数量,国有企业正在拖累总体经济的进展。“虽然国有企业囤积劳动力,可能抵消经济放缓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依赖这种做法,会削弱劳动力的弹性,导致分配效率低下,限制生产率的提高,”报告如是说。换言之,今日保就业,损害明日的增长。
对于裁员和潜在工人骚乱的担忧,阻碍了中国对国有部门进行真正的改革。政府9月份发布的最新改善国有企业的计划,鼓励部分国企提高效率。新华社称,有些国企则致力于公益。称后者存在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扮演的是保障就业的角色。
创造就业使中国GDP虚高
维持就业水平的需求,也让中国长期走火入魔地迷恋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在2014年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强调,中国必须保持足够快的经济增长,以“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债务负担大增,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央行仍多次降低利率并采取其他措施来刺激信贷。中国重建古老丝绸之路的宏伟计划,实质上是白白砸钱给用工数千人的建筑企业、设备制造商和其他传统企业。
中国的领导人曾经拥抱过裁员。在上世纪90年代末推出的大规模国企改革中,数百万人下了岗。然而当时中国经济仍在蓬勃发展,用私营部门的新工作岗位替代了国营工厂流失的旧工作岗位。
而这一回,中国经济正在改变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这就意味着很多工业岗位可能会永远消失,工厂下岗工人面临的选择更少。IMF的报告估计,加快精简国有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可能让短期失业率增加0.5-0.75个百分点。这可能看起来是个小挫折,但从绝对总人数来说,就等于是产生大量对政府不满的中国人。
然而总得付出代价。政府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较2014年同期减少2%。国有企业——占中国过剩产能和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利润下降了25%。为缓和失业的冲击,政府需要加快解除对服务部门的管制,以创造替代工作岗位。多余的钢铁和水泥厂工人将需要接受再培训,以便在这些新行业里谋生。而那些年纪大到无法转换职业的人,则需求更好的社会保障网络。
否则所有人的前景看起来都会很暗淡。IMF的研究温和地警告称,推迟实施改革“或导致进一步的扭曲,从而会削弱中期的就业前景”。问题不是中国是否会发生大面积的失业,而是何时会发生。
本文作者Michael Schuman为彭博社驻北京的一名记者,也是《Confucius:And the World He Created》一书的作者。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