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2000年从东北到深圳闯荡,最初买房纯粹为了自住,但随着收入增长,租金可抵月供的房子,吸引高华将目光转移到房产投资。
几万元的首付就能撬动一套房,让高华开始意识到,只要房子升值幅度超过银行利息,贷款买房就划算。于是高华从2006年起,大胆从银行套钱出来投资更多房子,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其手中持有的房产超过10套。
2009年后,炒房客在深圳楼市不断“兴风作浪”,甚至将炒股手法挪至楼市,联合坐庄控盘,在2007年和今年上半年房价上涨中火上浇油。
尽管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的调控周期,但最近八年来,大部分投资客赚得盆满钵满,高华的收益率甚至高达上千倍。而深圳炒房客只是这些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客群体的一个缩影。
初尝投资甜头
从1999年就开始在深圳购房的投资客郭亮,也意识到贷款撬动房产投资的收益来得快,他2003年拿出几万块开始在靠近香港的皇岗口岸投资,不到一年收益翻倍,后来郭亮将升值部分到银行做转按揭套出来80多万元,又去投资了多套房产。
2005年,房价猛涨引发了首轮房地产调控;2006年,中央各部委又多次出台调控政策,但收效甚微。
为抵制房价过快上涨,2006年4月,深圳市民邹涛在网上发出公开信,呼吁市民支持“不买房行动”、“让房子烂到炒房人手中”。同时,邹涛恳请政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调控房价。此事轰动一时,响应者众多,十多天时间,超过1.6万人加入了不买房阵营。
然而,面对节节攀升的房价,高华不但未加入不买房队伍,相反增强了投资意识。2006年5月,深圳成功申办第26届大运会,主赛区在龙岗,高华认为政府一定会为此大面积建设各种配套设施,这里值得投资。
于是,高华以120多万元卖掉手中房产,在扣除银行贷款和开发商垫款后,剩余80万元。2007年初,他一口气在龙岗中心区买了4套大户型房子,包括龙城国际的两套房子、罗马公园一套、中央悦城一套。此外,他在平湖还投资了3套房产。
“那时,房子的租金基本上都可以抵月供,即使补差额也没多少,我就想着交房装修后出租,这样没什么压力。”高华当时并不觉得自己有多激进,他认为能最大限度利用银行贷款炒房,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当时,高华对楼市调控的概念并不强,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2005年调控后到2007年3年间,深圳新建住宅均价每平米分别涨至7040元、9230元、13370元。
2007年,整体经济进入过热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信贷的扩张,将国内多个城市的楼市带入到“疯狂”上涨的阶段,深圳楼市也不例外。
高华没有料到,一场危机很快就来了。
2008年的深刻教训
为了遏制通胀,从2007年3月开始,央行连续6次加息,同时为了抑制房价上涨,当年9月,央行重拳调控楼市,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至四成,利率上浮1.1倍。
之前,高华并未亲历过加息对楼市的冲击有多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下,2007年10月,深圳楼市阶段性见顶,开始有价无市。只会买不懂卖的高华,在2008年终于栽了跟头。
2008年2月深圳新房价格达到1.6万元/平米后,开始断崖式下跌,开发商大幅降价、中介跑路的消息接踵而至,不少新楼盘如龙华金地梅龙镇等价格腰斩,购房者违约现象频增。高华也加入了维权队伍,最后以市场价8折获得购买中央悦城一套房的权利。
此时,高华握在手里的房子超过10套。“每天一早起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哪套房子要还月供了。”高华的压力非比寻常,但仍死扛着,用几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
4万元的月供压得高华喘不过气来,他当时月薪仅8000多元,收入远远无法填补缺口。2008年初,高华意识到必须“减仓”,于是以成本价出售中央悦城,套现30万元还月供,同时房子装修完后陆续出租,减轻了月供压力,这样挺了10个月。
用高华的话说,出现转机“是托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福”,否则他还要继续割肉卖房还月供。
面对经济下滑风险,2008年10月至12月,中央出台政策“组合拳”救楼市,如降低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首付比例、首套房利率打七折,以及减免税费等措施,市场应声止跌。地产大佬潘石屹振臂疾呼:“苦苦等待的‘解放军’终于来了。”
不过比高华更激进的投资客却倒在了黎明前。投资客李金东曾拥有上亿资产,但在房价的持续下跌中,当年手中的69套房全部变为负资产,只好忍痛割肉。
楼市的冬天过去了,炒客的春天就不会远。蛰伏一年之久的炒房客们在2009年初又开始有了声音。当中国楼市进入“疯狂的全民炒房”时代时,资深炒房客因其特有的“抢占”策略和超前意识,成为购房者和开发商们竞相追逐的群体。
与李金东再无资金翻盘不同,高华虽然挺过来了,但这次教训足够深刻,他反思自己步子迈得太大,以他的收入最多投资两三套房。同时,也让高华坚定认为,只要中国经济向好,房地产就不会崩盘,一旦市场进入调整,政府必会救市。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